中大就七種常見呼吸道病毒進行全港首個流行病學分析 發現「呼吸道合胞病毒」及「甲型流感」為兩大致命病毒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就呼吸道病毒進行了一項為期十五年的研究,統計本港七種常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入院率、死亡率和盛行季節,除發現每年二月至三月為相關病毒造成感染的高峰期外,更發現在該七種病毒,即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及副流感1、2、3型之中,RSV和甲型流感為兩大最致命病毒,受影響群組主要為幼兒及長者。是次研究為本港首項就相關病毒進行的全面性流行病學分析,有關結果已刊載於2015年11月出版的醫學期刊《Medicine》。
呼吸道病毒感染入院率偏高:幼童為1:23,長者為1:300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導致入院的主要原因,嚴重者更會死亡。為深入了解呼吸道病毒在港流行情況,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兒科學系與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感染及傳染病科,分析了於1998年至2012年間19,405名經化驗確診呼吸道病毒感染而入住威爾斯親王醫院的病人數據,估計本港每年因感染呼吸道病毒而入院的人數,五歲以下幼童為每23人中有一人;65歲或以上長者則為每300人中有一人。此外,每年約每16,000名幼童和4,000名長者當中,均有一人於確診感染後死亡。
研究數據亦顯示,在七種呼吸道病毒中,RSV和甲型流感為最常見的致命病毒。在幼童入院個案中,RSV佔37%,而甲型流感佔25%。在長者死亡個案中,甲型流感佔48%,而RSV佔20%。
專家呼籲使用RSV及甲型流感快速測試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表示:「基於相關研究結果,我們建議醫療機構應為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的病人,尤其是五歲以下兒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使用RSV和甲型流感的快速測試,以及早確診並對症下藥,減低死亡風險。」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系主任梁廷勳教授指出,RSV是導致一歲以下嬰幼兒患上細支氣管炎與肺炎的最主要病毒,兩歲以下兒童感染RSV的機會率更達100%。常見病徵包括鼻塞、咽喉炎和低度發燒等。部分嬰兒更會有喘鳴與呼吸困難。他鼓勵母親餵哺母乳以加強嬰幼兒抵抗力,並降低嬰幼兒於一歲前感染RSV的機會。由於病毒可在硬物表面存活6小時,他建議市民注意個人衞生及做好感染控制,如勤洗手及消毒玩具等。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感染及傳染病科主管李禮舜教授則表示:「流感病毒可引致嚴重感染,對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士更為危險。疫苗是現時最有效而安全的預防方法,而透過使用較準確的病毒測試,加上及早提高抗病毒治療,如處方抗病毒藥物都能降低其嚴重程度和死亡率。而在醫院環境進行感染控制措施亦同樣重要。」
針對病毒季節性,制定應對措施
研究團隊指出,呼吸道病毒感染呈季節性爆發。病毒在本港的高峰期為二月至三月,中型爆發期為四月至八月,大部分呼吸道病毒感染都有上升趨勢,當中大多數患者為兒童和長者。因應感染而需入院的病人正日益增多,陳基湘教授建議,公營醫院應計劃資源和服務調配,護老院及學校亦應及早制訂預防措施,以應付流感高峰期。另外,他也建議市民提高警覺,保持個人衞生習慣,以遏止社區傳播,增強預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