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率先採用三維心臟超聲波以識别高風險二尖瓣脱垂患者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余卓文教授、心臟科助理教授李沛威教授及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管顏慕勤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率先採用三維心臟超聲波技術以識别高風險二尖瓣脱垂患者,首次發現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二尖瓣環由馬鞍形變成了扁平結構。扁平的二尖瓣環更容易受磨損的影響,這樣病人會更容易演變為二尖瓣膜變形、瓣肌腱破裂,最終形成嚴重的二尖瓣返流。研究成果已經刊載於近期的國際心血管醫學權威雜誌《Circulation》上。
二尖瓣是心臟中的瓣膜,由兩個瓣膜組成。正常運作的二尖瓣可令血液從左心房流向左心室,但當其中一個或兩個瓣膜不能在正確的位置閉合時,就會出現二尖瓣脱垂,並有機會演變成為二尖瓣返流,即血液返流到左心房及肺。在全港人口當中,二尖瓣脱垂的出現率約為3%,患者中約有7%會演變為更嚴重的二尖瓣返流。二尖瓣返流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疲勞、虛弱、腳跟、腿或腹部腫脹,甚至猝死。這些病人需要通過手術來修復或更換二尖瓣。
傳統的二維心臟超聲波檢查只容許醫生在橫切面觀察心臟。然而,二尖瓣是一個複雜的三維結構,並在心臟中快速移動。為掌握治療病人的重要資訊,中大率先採用三維心臟超聲波以識别高風險二尖瓣脱垂患者,並於2010年至2012年期間進行病例對照研究,招募了112名研究對象,年齡介乎21歲至85歲,其中36名是嚴重的二尖瓣返流病人,32名是患有二尖瓣脱垂卻沒有或只有輕微二尖瓣返流的病人,12名因其他原因導致嚴重二尖瓣返流的病人,餘下(32名)則是沒有二尖瓣返流病徵的人士。
該研究以全新的三維角度分析他們的二尖瓣,結果發現附在二尖瓣上的纖維環,即二尖瓣環,是一個類似馬鞍形的三維結構,主要功能是減輕心臟因不斷搏動而連續施加在二尖瓣上的壓力。當二尖瓣過度磨損會引起瓣膜加速退化、形狀改變並損壞心瓣的其他結構。研究團隊首次提出嚴重二尖瓣脱垂病人的二尖瓣環由馬鞍形變成了扁平結構,因此更容易受磨損,演變為二尖瓣膜變形,導致瓣肌腱破裂,最終發展為嚴重的二尖瓣返流。
研究團隊的另一項發現,扁平二尖瓣環的病人出現嚴重二尖瓣返流的風險是馬鞍形二尖瓣環病人的7倍。在參與研究的36名有嚴重返流的二尖瓣脱垂病人當中,24人(約67%)的二尖瓣環屬扁平形,在32名只有輕微返流的二尖瓣脱垂病人當中,只有6人(約17%)屬扁平形二尖瓣環,而在沒有二尖瓣返流病徵的人士和由其他原因引致嚴重二尖瓣返流的病人當中,並沒發現扁平形二尖瓣環。
研究結果將有助醫生識别高風險的二尖瓣脱垂患者,採取相應措施如定期的經胸腔心臟超聲波檢查去監察。為避免二尖瓣的過度磨損,中大建議高風險病人應更注意控制血壓和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