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制訂肝癌風險評估指數 準確預測乙肝病人的肝癌風險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是引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因,約有8%本港成年人受到乙肝感染。2010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設計了肝癌風險指數計算法,以評估乙肝病人罹患 肝癌的風險。醫護人員只須輸入病人的五個風險因素,包括年齡、白蛋白數量、膽紅素數量、乙肝病毒數量及有否肝硬化,便可分辨病人屬高或低肝癌風險人士,並 預測未來五年患上肝癌的風險。此算式原本只為未曾服用抗病毒藥物的乙肝患者設計,是否適用於服用藥物人士則未有任何驗證。中大肝臟護理中心主任陳力元教授 及其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長期觀察研究,進一步證實肝癌風險指數能有效預測服用藥物的乙肝病人的患癌風險,對臨床管理及病人教育影響深遠。
根據最新的國際用藥指引,肝炎活躍(高肝酵素及病毒)或肝硬化的患者,由於病情惡化及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須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香港醫管局亦為有關藥 費提供資助。然而,中大的最新研究發現,即使乙肝病人服藥抑制病毒,仍有4.3%的患者會在五年內出現肝癌,醫學界卻一直未有方法預測有關發病率。
於2005至2012年期間,陳力元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對1,531 名肝炎活躍或有肝硬化的乙肝病人進行了長期觀察研究,這批病人都有服用抗病毒藥物。根據肝癌風險指數計算法,病人被分為低及高風險兩個組別,分別佔47% (713位)及53% (818位)。五年內,低風險組別的患癌風險為0.4%,高風險組別則是8.1%。由此說明低風險組別的患者,只要服用抗病毒藥物,可將其肝癌風險減至最 低;至於高風險組別,儘管患者曾接受抗病毒治療,仍會有一定的患癌風險。
中大研究人員建議高風險組別人士,除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外,更要定期進行癌症篩查;而低風險人士可每年計算其肝癌風險指數作自我監察,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檢查。透過中大肝癌風險指數,醫療資源能更有效地分配給高風險組別,患者輪候篩查的時間亦可大幅縮短至近50%。
有興趣計算個人肝癌風險指數的乙肝患者,可隨時瀏覽中大肝臟護理中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