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發現乙肝表面抗原定量 能助乙肝患者有效預測合適的停藥時間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是導致肝硬化及肝癌的主因之一,本港約有9%成年人受感染。現時若要抑制乙肝病毒在體內大量複製,最有效的方法是服用抗病毒藥物。可是,只有少數患者在服藥後能完全清除病毒,大部份患者在停藥後,其乙肝病毒會再次活躍起來。由於目前醫學界未能掌握患者停藥的合適時機,為避免停藥後病情復發,患者只好終生服藥。因此,要掌握合適的停藥時間,便要先準確評估病毒在肝臟中的活躍程度。假如患者的免疫系統已能控制體內病毒,他便有機會停藥,解終生服藥之苦。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製造的一種獨有蛋白質,若檢測到此抗原,便可確定患者已感染乙肝病毒。醫學界對乙肝表面抗原水平的理解及應用不多,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肝臟護理中心的研究人員於2007年發現高水平的乙肝表面抗原反映肝內有較多乙肝病毒,研究人員遂進行一連串研究,評估乙肝表面抗原定量對慢性乙肝患者病情控制的意義。
在 103位沒有接受乙肝治療的病人經過11年(1997至2008)的隨訪,12人體內的乙肝表面抗原轉陰,表示肝炎病毒得到很好的免疫控制。此12人中,有9人(75%)在首次檢查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是低於或等於100IU/ml;至於其餘乙肝表面抗原維持陽性的91人,則只有8人(9%)的首次檢查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是低於或等於100IU/ml。研究顯示,病人的乙肝表面抗原低於或等於100IU/ml,反映免疫系統對於病毒的控制較好。
基於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能有效評估病毒的免疫控制,中大進一步研究能否以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作為停抗病毒藥物的新指標。研究人員分析了53位已服用抗病毒藥物拉米夫定平均三年的慢性乙肝患者,觀察他們服藥期間及停藥後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結果發現9人在停用拉米夫定前的乙肝表面抗原低於或等於100IU/ml,其中7人(78%)在停藥一年後病情沒有復發;然而,其餘44人停用拉米夫定前的乙肝表面抗原是高於100IU/ml,當中有42人(95%)在治療結束的一年內,病情再次復發(p<0.001)。另外,在停藥前乙肝表面抗原是低於或等於100IU/ml的患者,在停藥的五年後,有88%的病人沒有復發。
總括而言,對於有否接受乙肝治療的患者來說,乙肝表面抗原水平低於或等於100IU/ml都有效預測病毒的免疫控制。因此,中大建議乙肝患者,特別是正在服用抗病毒藥物的人,需進行定期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血液測試,以決定停藥的最合適時間,以減低停藥後復發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