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发现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上升 以高收入国家的男性长者升幅最为显著
「多发性骨髓瘤」与「淋巴瘤」、「白血病」并列为三大血癌。多发性骨髓瘤是本港第三常见的血癌。根据香港医管局数字,2019年本港新增320位患者,比十年前的发病案例数增加近四成。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与环太平洋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简称APRU)合作,调查多发性骨髓瘤的全球分布、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学趋势。结果显示,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与各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人类发展指数(HDI)、缺乏体能活动、超重、肥胖及糖尿病患病率有密切关连,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发病率普遍较高。
近年来,全球多发性骨髓瘤的整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高收入国家的男性长者升幅最为显著。研究人员建议,应针对高危人口采取危险因素控制及早期癌症检测措施,以控制上升趋势。研究详情近日已於国际顶尖医学期刊《刺针—血液病学》(The Lancet Haematology)发表。
男性长者患者较多 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发病率较高 本港发病率高出中国内地一倍
多发性骨髓瘤好发在老年人,男多於女。根据香港医管局数字,2019年有逾60%多发性骨髓瘤新症患者为65岁或以上,其中男性患者占约55%。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恶性肿瘤,因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常见於骨髓外之硬骨上,且会扩散至全身各处的骨骼、骨髓,故称为「多发性」骨髓瘤。常見症状包括因溶骨性病变导致的持续胸骨及背痛、因贫血及肾衰竭导致的气喘及疲勞,以及因免疫力下降导致的发烧。
为了解多发性骨髓瘤引致的最新疾病负担地理分布,以及找出相关高危人群,研究小组从「全球癌症观察站」、「世界衞生组织死亡率数据库」,以及「世界衞生组织全球衞生观察站」等国际资料库收集数据,包括经年龄调整后的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各风险因素的流行率。
研究人员发现,多发性骨髓瘤於各地引致的疾病负担存在差异,其中以澳洲-纽西兰地区(以每10万人口计算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4.9)、北美地区(4.8)、北欧地区(3.8)的发病率最高。虽然东亚地区的整体发病率相对较低(1.1),但本港发病率(2.0)较中国内地(0.91)高逾一倍。此外,多发性骨髓瘤疾病负担与GDP、HDI、缺乏体能活动、超重、肥胖及糖尿病患病率呈正比,意味著上述相关风险因素水平较高的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亦通常较高。
全球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死亡率则呈跌势
近十年,全球的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达地区的升幅更为显著。以「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1)作比较,男性的发病率以土耳其的升幅最大(5.6),其次是德国(4.6)及丹麦(3.8);女性的发病率以丹麦的升幅最大(3.8),其次是英国(1.9)。另外,50 岁以上的男性相对其他人群呈更明显的发病率上升趋势,其中以德国(6.7)最高,其次是丹麦(3.9)及南韩(3.3)。
相反,全球多发性骨髓瘤死亡率整体呈跌势,其中女性患者死亡率跌幅较明显。
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黄俊杰博士表示:「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地区差异,可能与各地诊治水平、环境生活方式,及代谢疾病流行率相关。我们的研究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全球分布、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学趋势提供了最新及更全面的证据。医学界值得进一步探索导致这些流行病学变化的原因,爲多发性骨髓瘤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研究的高级通讯作者、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黄至生教授补充:「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整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值得鼓舞的是其死亡率因应治疗变得普及和先进而下跌。今次研究亦显示,缺乏体能活动、超重、肥胖及糖尿病等可能是驱使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各地政策制定者应实施具针对性的循证预防策略,以控制有关风险因素。」
是次研究与APRU全球健康项目主任、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Mellissa Withers教授合作进行。APRU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柏克莱分校、加州理工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校长於1997年在洛杉矶成立,现有成员来自环太平洋地区60所领先研究型大学。中大亦是APRU的重要成员,其中黄至生教授是该协会的非传染病全球健康计划联席主席。
详细研究结果可浏览:https://doi.org/10.1016/S2352-3026(22)00165-X
1 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AAPC)是一种用作衡量癌症发病率或死亡率於过去某段时间整体变化的方法。假设某国家10年的某种癌症发病率AAPC是5,即其癌症发病率於过去10年每年平均增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