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与港大领导研究显示长期暴露於PM2.5环境 罹患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与香港大学(港大)建筑学院联同其他合作机构和学者,共同进行首项从生命历程角度对微细悬浮粒子(PM2.5)的环境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率之间的关联性纵向调查。结果显示,两者在各生命阶段均有明显关联,特别是成年期。随着糖尿病相关健康问题的风险及负担与日俱增,有迫切需要实行有效的生命全程空气污染管制策略。详细结果已刊载於国际著名医学杂志《Diabetes Care》。
糖尿病前期的挑战日益严峻 揭示全球健康问题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以血糖值升高为特徵的疾病,但未达到糖尿病标准。国际糖尿病联盟表示,在2021年全球有3.19亿至5.41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前期,预计到2045年,数字将增至7.3亿。系统性评估显示,26%至5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在诊断后五年内会进展为糖尿病,因此患病人数增加将为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糖尿病前期的影响大於糖尿病本身可能导致的影响。该疾病的患者面临过早死亡和各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和某些癌症。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通常出现於糖尿病前期,可分为年龄和遗传等不可改变因素,以及肥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身处的环境等可改变因素。环境空气污染的影响更是值得关注,尤其是微细悬浮粒子(PM2.5),它与胰岛素抗性和糖尿病风险有关。
长期暴露於PM2.5 环境会增加患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在各生命阶段长期暴露於PM2.5环境会增加成年期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同时与空腹血糖(FPG)水平上升有关1。在此研究前,大众对PM2.5环境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关联性影响所知有限。是次研究是首项以生命历程的角度,探讨两者间关联的纵向调查,从学龄期(六至14岁)、青春期(15至19岁)到成年期(20岁及以上)追踪参加者。
研究共有4,551 人参加,当中有2,449位男性及2,102位女性,平均年龄为15.91岁。参加者的就诊次数合共19,593次,71%的参加者至少就诊三次,平均追踪期为9.93年(标准差为3.89年)。大部分参加者表示在青春期从未吸烟(86%),而且没有高血压(97%)或血脂异常(78%)。
辨识关键生命阶段有助制订空气污染管制策略
研究显示,吸入PM2.5颗粒会引致人体产生氧化压力并诱发炎症,这是胰岛素阻抗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以三个生命阶段模型评估PM2.5於不同生命阶段的影响,结果显示,PM2.5导致成年期罹患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机率上升29%,而学龄期及青春期则分别上升15%及18%2。
是次研究的高级共同通讯作者、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黄至生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强调减少PM2.5暴露对降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应旨在延长追踪期,以涵盖关键的成长阶段,并探索暴露於PM2.5环境的长期影响。」
研究结果证明社会有迫切需要制订生命全程空气污染管制策略,以有效解决和减轻因日益增加的糖尿病相关健康问题所带来的负担。透过辨识关键暴露期有助制订相关措施改善公共衞生。
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港大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助理教授郭萃教授表示:「虽然我们利用高解析度时空模型来评估PM2.5的暴露情况,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但我们必须承认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研究排除了额外的空气污染物和缺乏产前暴露数据。」
1. 是次研究结果证实了现有文献,显示:
- 三年平均PM2.5浓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罹患糖尿病的机率就会增加8%。这种关联突显社会有迫切需要制订有效的空气污染监控策略,以减轻全球日益增长的糖尿病负担。
- 空腹血糖(FPG)水平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呈非线性关系,青春期时FPG水平略有下降,而成年后则有所上升。患有前期糖尿病或糖尿病的参加者在所有生命阶段都表现出较高的FPG 水平,在成年过渡期间显著激增。
2. 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研究期间长期接触 PM2.5 与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之间的纵向关联。PM2.5每增加10 µg/m3,罹患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机率就会增加32%(95% CI: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