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medicine-receives-usd-2-million-from-the-helmsley-charitable-trust-to-partner-with-university-of-calgary-to-create-a-global-repository-on-the-epidemiology-of-crohn-s-disease
https://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medicine-receives-usd-2-million-from-the-helmsley-charitable-trust-to-partner-with-university-of-calgary-to-create-a-global-repository-on-the-epidemiology-of-crohn-s-disease

中大揭肠道微生态失衡为「炎症性肠病」致病关键 团队获近1,600万港元资助成立全球数据库 致力遏止全球个案上升

全球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正急剧上升,新兴工业国家情况更甚,为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最近再获美国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资助200万美元(相等於约1,550万港元),联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及29个新兴工业国家及地区展开一项名为「GIVES-21」的研究,透过建立流行病学数据库,了解21世纪全球各地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的最新情况,以找出其致病的环境风险因素。

 

中大医学院是亚洲首间获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支持的研究学府,今次更是第三次获得相关资助,先后共获近5,000万港元支持开展多个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团队最近成功发现摄入食物添加剂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致肠道发炎,而炎症性肠病更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息息相关。研究团队正积极开发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新疗法,以增加患者康复和病情纾缓的机会。

 

GIVES-21 study on IBD

中大医学院获美国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资助约1,600万港元,展开「GIVES-21」研究,透过建立全球流行病学数据库,了解21世纪世界各地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的最新情况。团队最近发现,摄入食物添加剂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致肠道发炎,而炎症性肠病更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息息相关,正积极开发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新疗法。左起: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黄秀娟教授,及助理教授麦咏欣医生。

 

与加拿大专家及29个新兴工业国家及地区合作 冀找出炎症性肠病的环境风险因素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黄秀娟教授表示:「我们衷心感谢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的慷慨支持。克隆氏症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其发病率正急速上升,对新兴工业国家所造成的医疗负担尤其严重,全球正迫切需要找出致病成因及开发新治疗方案。了解克隆氏症的发病机理及此病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连,将有助我们以最佳方案调整病人的肠道菌群,向根治克隆氏症这个目标迈进。」

 

透过与卡尔加里大学合作,中大医学院与遍及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的29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医疗专家一同致力找出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相关的环境风险因素。团队更首创以网上互动地图建立公开数据库,一览全球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演变及分布情况。

 

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计划主任Shefali Soni博士指出:「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致力支持有关克隆氏症的研究,希望可增加社会对这个疾病的认识,最终能够预防及治愈顽疾。中大医学院一直领导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圑队将透过『GIVES-21』研究计划收集克隆氏症流行病学突破性的数据,建立网上互动地图供公众查阅,从而加深社会对克隆氏症的认识。」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助理教授麦咏欣医生指出:「我们希望是次合作能消除炎症性肠病的环境风险因素,从而降低其发病率,并藉此为各国政府提供指引,及早制订与时并进的医疗策略,应对不断增加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所带来的医疗负担。」

 

Professor Siew Ng

黄秀娟教授指出,克隆氏症患者肠内的奇异变形杆菌含量较高,可引致肠道微生态失衡,令患者出现免疫异常,引起肠道发炎。这些发现为透过调整肠道菌群作预防和治疗克隆氏症带来重要启示。

Dr. Joyce Mak

麦咏欣医生表示,「GIVES-21」研究是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及29个新兴工业国家及地区合作,希望找出引致炎症性肠病的环境风险因素,并为各国政府提供指引,应对不断增加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所带来的医疗负担。

 
炎症性肠病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 中大发现摄入食物添加剂是关键

 

克隆氏症患者常见於年幼或青少年时期发病,引致消化道发炎及溃烂。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大便带血和黏液,症状会伴随一生,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严重者更需要接受肠道手术。现时克隆氏症治疗成果未如理想,然而,此病在全球愈来愈普遍,团队希望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衡以改善患者的医疗成效。

 

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引发炎症性肠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学界已发现克隆氏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与一般人不同,患者肠道的益菌数量和多样性较少。得到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的支持,中大医学院研究人员於2017年开展一项名为「ENIGMA研究」的项目。最近,研究团队发现克隆氏症患者年幼时较一般人更常进食过量加工食品,或因此引致患病。克隆氏症患者如近期摄入较多的食物添加剂,亦有机会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致肠道持续发炎。

 

黄教授补充:「除食物添加剂外,我们同时发现了一种与克隆氏症有密切关连的细菌。这种细菌可引致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侵害患者肠道,并出现免疫异常,引起肠道发炎。这些发现为透过调整肠道菌群作预防和治疗克隆氏症带来重要启示。」

 

团队正开发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新疗法 增加康复和病情纾缓机会

 

透过「GIVES-21」的研究成果,揉合医学界对克隆氏症流行病学的知识,团队致力找出致病因素,并准确预测此病对未来医疗系统所造成的负担,为遏止炎症性肠病的影响作出巨大贡献。

 

黄教授总结:「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全球炎症性肠病专家组成的国际网络,并在数据较少的地区进行流行病学研究。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的慷慨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了解最新流行病学数据与肠道菌群的关联,藉此崭新科研成果,实际转化帮助社会应对克隆氏症所带来的威胁。」

 

有关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

 

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透过支持对人类健康有贡献的机构及以地区为本的计划,改善人类的生活。自2008年至今,该基金已投放超过26亿美元作不同范畴的慈善用途。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的克隆氏症计划,支持全球著名研究机构,竭力改善患者生活及找出治疗方法。有关基金的更多资料,请浏览 www.helmsleytrust.org

更多新闻稿

中大「三岁定八十」跨学科研究 拆解怀孕期肠道微生态如何降低婴儿患炎症性肠病风险

中大「三岁定八十」跨学科研究 拆解怀孕期肠道微生态如何降低婴儿患炎症性肠病风险

研究
中大医学院研究指出优化肠道微生态有望提升新冠疫苗安全及成效

中大医学院研究指出优化肠道微生态有望提升新冠疫苗安全及成效

研究
中大发现新冠患者的肠道内缺乏可调节免疫力的益菌 八成新冠患者出现「长新冠」症状  肠道微生态失衡成关键

中大发现新冠患者的肠道内缺乏可调节免疫力的益菌 八成新冠患者出现「长新冠」症状 肠道微生态失衡成关键

研究
四成港人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与新冠患者类似 中大研发「微生态免疫力配方」证有效促进新冠患者康复  有望提升市民免疫力

四成港人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与新冠患者类似 中大研发「微生态免疫力配方」证有效促进新冠患者康复 有望提升市民免疫力

研究
婴儿肠道菌群影响一生 中大团队研「三岁定八十」之谜

婴儿肠道菌群影响一生 中大团队研「三岁定八十」之谜

研究
中大公布世界首个全球「炎症性肠病」於本世纪发病率及流行率系统性回顾研究 发现本港发病率於过去30年急升近30倍

中大公布世界首个全球「炎症性肠病」於本世纪发病率及流行率系统性回顾研究 发现本港发病率於过去30年急升近30倍

研究
中大伙澳洲专家研究东半球炎症性肠病 获近年最大研究资助金额 势揭肠道微生物群之谜

中大伙澳洲专家研究东半球炎症性肠病 获近年最大研究资助金额 势揭肠道微生物群之谜

研究
中大利用肠道微生物辨别慢性肠道疾病

中大利用肠道微生物辨别慢性肠道疾病

研究
中大研究揭示患妊娠糖尿病孕妇肠道微生态改变 影响婴儿早期神经发育

中大研究揭示患妊娠糖尿病孕妇肠道微生态改变 影响婴儿早期神经发育

研究
中大利用肠道微生物开发精准工具诊断自闭症有助及早评估自闭风险  另一先导临床研究显示调节肠道微生态可缓解自闭症相关的焦虑症状

中大利用肠道微生物开发精准工具诊断自闭症有助及早评估自闭风险 另一先导临床研究显示调节肠道微生态可缓解自闭症相关的焦虑症状

研究
中大医学院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口服微胶囊活菌配方SIM01有效纾缓新冠后遗症

中大医学院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口服微胶囊活菌配方SIM01有效纾缓新冠后遗症

研究
中大崭新技术 以粪便细菌基因侦测大肠癌及瘜肉复发 灵敏度逾九成

中大崭新技术 以粪便细菌基因侦测大肠癌及瘜肉复发 灵敏度逾九成

研究
中大全球首证新冠患者肠道微生态现失衡状况 成功研发益生菌配方平衡肠道微生态  有望增强免疫力

中大全球首证新冠患者肠道微生态现失衡状况 成功研发益生菌配方平衡肠道微生态 有望增强免疫力

研究
中大医学院两名杰出学者 获裘槎基金会颁发「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2020」

中大医学院两名杰出学者 获裘槎基金会颁发「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2020」

奖项及荣誉
香港和澳门的炎症性肠病新增个案高踞亚太区首三位 中大成立资料库助市民增加认知

香港和澳门的炎症性肠病新增个案高踞亚太区首三位 中大成立资料库助市民增加认知

研究
中大研究显示改善肠道微生态能缓解失眠

中大研究显示改善肠道微生态能缓解失眠

研究
黄秀娟教授成为全国首位女性医生科学家获选「新基石研究学者」其领导之新基石科学实验室将拆解饮食如何影响肠道微生态的「达文西密码」

黄秀娟教授成为全国首位女性医生科学家获选「新基石研究学者」其领导之新基石科学实验室将拆解饮食如何影响肠道微生态的「达文西密码」

奖项及荣誉
中大医学院两学者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成2024年「医学及兽医科学」仅有来自香港的学者

中大医学院两学者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成2024年「医学及兽医科学」仅有来自香港的学者

奖项及荣誉
中大研究证实其研发的口服微囊锁活菌微生态配方SIM03 有效纾缓儿童湿疹 改善患者生活质素

中大研究证实其研发的口服微囊锁活菌微生态配方SIM03 有效纾缓儿童湿疹 改善患者生活质素

研究
中大医学院研发的SIM01微生态配方有效纾缓新冠后遗症 研究结果刚发表於国际权威医学期刊 《刺针传染病学》

中大医学院研发的SIM01微生态配方有效纾缓新冠后遗症 研究结果刚发表於国际权威医学期刊 《刺针传染病学》

研究
中大医学院成功研发新技术MOZAIC提升肠道微生物移植成效 与医管局合作治疗难辨梭菌感染

中大医学院成功研发新技术MOZAIC提升肠道微生物移植成效 与医管局合作治疗难辨梭菌感染

研究
中大医学院黄秀娟教授成香港首位医生科学家获选为新基石研究员

中大医学院黄秀娟教授成香港首位医生科学家获选为新基石研究员

奖项及荣誉
中大医学院发现可预测新冠疫苗长期药效的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标记

中大医学院发现可预测新冠疫苗长期药效的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标记

研究
中大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是柏金逊病非常早期的风险因素 有望为预防、介入和治疗柏金逊及其他脑退化病带来新方向

中大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是柏金逊病非常早期的风险因素 有望为预防、介入和治疗柏金逊及其他脑退化病带来新方向

研究
中大医学院肠胃科率领全球多国专家制定临床指引 以「非入侵性生物标志物」筛查大肠癌

中大医学院肠胃科率领全球多国专家制定临床指引 以「非入侵性生物标志物」筛查大肠癌

研究
中大医学院进行亚洲最大型长新冠研究 推算生殖系统徵状如性功能障碍困扰逾40万港人

中大医学院进行亚洲最大型长新冠研究 推算生殖系统徵状如性功能障碍困扰逾40万港人

研究
裘槎医学科学教授黄秀娟教授就职演讲: 「众里寻『它』千百度」

裘槎医学科学教授黄秀娟教授就职演讲: 「众里寻『它』千百度」

奖项及荣誉
中大医学院、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及香港科技园公司合办「微生态峰会2023」打造香港成亚太区肠道微生态创新医药枢纽

中大医学院、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及香港科技园公司合办「微生态峰会2023」打造香港成亚太区肠道微生态创新医药枢纽

研讨会
大型临床研究证中大肠道微生态配方 (SIM01) 能减新冠及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风险

大型临床研究证中大肠道微生态配方 (SIM01) 能减新冠及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风险

研究
中大医学院获医管局支持开展香港首个大型长新冠研究 协助政府策划更全面的长新冠医疗服务

中大医学院获医管局支持开展香港首个大型长新冠研究 协助政府策划更全面的长新冠医疗服务

研究
中大医学院全球首证有「长新冠型肠道微生态」利用肠道微生态可准确预测、诊断及治疗「长新冠」

中大医学院全球首证有「长新冠型肠道微生态」利用肠道微生态可准确预测、诊断及治疗「长新冠」

研究
中大港大联合研究发现「青春双歧杆菌」可加强新冠疫苗成效

中大港大联合研究发现「青春双歧杆菌」可加强新冠疫苗成效

研究
中大发现自闭症儿童肠道微生态发展迟缓 粪便细菌基因可及早识别患者

中大发现自闭症儿童肠道微生态发展迟缓 粪便细菌基因可及早识别患者

研究
中大医学院研究指幼儿成为新冠病毒「隐形传播者」的风险不容忽视 病毒载量及带活性病毒的比例偏高  持续带活性病毒的时间极长

中大医学院研究指幼儿成为新冠病毒「隐形传播者」的风险不容忽视 病毒载量及带活性病毒的比例偏高 持续带活性病毒的时间极长

研究
中大证新冠婴孩患者粪便带病毒 可成隐形传播者  成立新冠病毒检测中心  致力为婴幼儿作粪便检测

中大证新冠婴孩患者粪便带病毒 可成隐形传播者 成立新冠病毒检测中心 致力为婴幼儿作粪便检测

研究
中大成立亚洲首间「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

中大成立亚洲首间「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

研究
中大公布全球首个幽门螺旋菌流行病学大型分析 揭全球44亿人感染 亚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为带菌者

中大公布全球首个幽门螺旋菌流行病学大型分析 揭全球44亿人感染 亚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为带菌者

研究
中大全球首项研究确认新大肠癌高风险群组

中大全球首项研究确认新大肠癌高风险群组

研究
中大研究「肠道微生物移植」治疗难辨梭菌感染 治愈率为传统抗生素治疗的3倍

中大研究「肠道微生物移植」治疗难辨梭菌感染 治愈率为传统抗生素治疗的3倍

研究

我们的专家

医学院的许多专家都可以接受媒体采访。

点击此处查看专家名单或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