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环保新思维」系列 中大建议香港新空气质素指标不应忽视粗颗粒污染物
香港空气质素于二十年间持续下降,空气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学术界以往普遍认为,空气污染物中会危害呼吸系统的可吸入性颗粒物,以微细颗粒(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PM2.5)为主,因为它较容易进入呼吸道深处和肺泡,引起呼吸系统病变。最近,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职业和环境健康学部余德新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和博士研究生邱宏进行了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探讨2000至2005年间香港的急症入院情况,发现除了微细颗粒,粗颗粒(空气动力学直径介于2.5和10微米之间)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
中大研究发现,经校正微细颗粒和其他气态污染物的影响后,粗颗粒污染物的浓度每增加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的急症入院率便会增加1%,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急症入院率亦上升1.6%。换言之,粗颗粒污染物的浓度每增加10μg/m3,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急症入院人数便会每年增加830人,同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而急症入院的人数亦每年多出482人。
中大最新发布的研究「粗颗粒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危害」,是目前为止在单个城市进行的最大型研究,涵盖超过50万名六年内因呼吸系统急症入院的病人。研究结果已刊载于环境健康领域的权威国际学术期刊《环境与健康展望》。
目前,本港沿用的空气质素指标于1987年制订,其中对颗粒性污染物的标准仅限于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于2007年中起,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空气质量指引而对本港空气质素指标进行检讨并展开公众谘询,在2009年提出新空气质素指标,建议将微细颗粒PM2.5纳入指标体系。是次中大研究团队发现在校正微细颗粒和气态污染物的影响后,粗颗粒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健康仍然有显着的危害。因此,中大建议环境保护署将来制订空气质素指标时应考虑粗颗粒的危害作用。
有关中大「环保新思维」系列
中大的校园优美青葱,堪称全亚洲最美丽的绿化校园之一。在2008及2009年度的「香港环保卓越计划」中,大学分别夺得公营机构及公用事业界别的「界别卓越奖」银奖及金奖,环保佳绩有目共睹。
过去,中大在节能减碳、节约用水、减少用纸、保育生态、环保教育等各方面成绩斐然,致力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未来,中大将推出更多创新的环保计划,并陆续于「环保新思维」系列中与公众分享其环保工作,把有关经验向社会大众推广,共创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