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首創大腸瘜肉預測指數及早預防腸癌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最常見的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年約有4,000宗大腸癌新症及1,600宗由大腸癌所引致的死亡個案。因此,年屆五十歲的人士應進行大腸癌檢查,以作預防。目前,本港並沒有可供全民參與的大腸癌篩查計劃。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聯同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合作研發了一項簡單的大腸風險評估系統—「中文大學大腸瘜肉預測指數(CU-CPI)」。此系統是根據本港人口的實際數據來設計,以協助沒有大腸癌病徵的市民自行評估患大腸瘜肉的風險。凡被界定為高度風險的人士,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總監陳家亮教授指出:「大腸癌篩查有助及早發現大腸瘜肉,在大腸癌未形成之前及早根治。很多人誤解大便帶血或持續腹痛等徵狀才需要進行大腸癌檢查。事實上,篩查的對象正正就是一些毫無病徵的人士。大腸癌檢查對於被CU-CPI界定為高風險人士最為見效。」
CU-CPI的研發建基於兩項追蹤研究的數據。研究人員於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為1,657名無大腸癌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查,發現年長、男性、大腸癌家族史、吸煙、超重及患有糖尿病是患上大腸瘜肉的高風險因素。研究人員再根據以上6項風險因素,研發了CU-CPI,由最低0分至最高14分,並設定一般風險(0-2分)、中度風險(3-8分)及高度風險(9-14分)三個組別。
為了確定CU-CPI的準確性,研究人員於2010年再招募了952名無大腸癌病徵的參加者進行風險評估。結果發現,高度風險人士當中,81.8%患有大腸瘜肉;而中度及一般風險人士則分別有42.4% 及29.7%患有大腸瘜肉。高度風險人士患有大腸瘜肉的比例比一般風險人士高出2.5倍。
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總監蔡錦輝教授指出:「根據研究結果,無大腸癌病徵的人士可以利用CU-CPI自行預測患上大腸瘜肉的風險。我們建議高度風險人士進行大腸鏡檢查,而一般風險人士則應每年進行大便隱血測試。」
該中心現正計劃透過CU-CPI評估,招募2,000名五十至七十歲無大腸癌病徵的人士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參加者可於中心網站或24小時電話錄音系統計算大腸瘜肉預測指數,並登記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中心亦為不善操作電腦及電話錄音系統的長者設立熱線,由專人接聽。
關於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
2008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捐款成立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並展開為期5年的「香港大腸癌:教育、宣傳及篩查」計劃。本中心提供大腸癌的健康教育,支援大腸癌高風險人士,並到社區與其他夥伴機構協作舉辦全港性的教育活動。我們期望藉著宣揚預防大腸癌的訊息,有效地減少大腸癌的發病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