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七日起重启部分严谨社交距离措施后的香港疫情估算
研究背景
在刚过去的圣诞长假期及除夕,新冠病毒变异病毒株Omicron在香港社区引起一系列的传播链。目前已有数据显示,Omicron的传播能力较原毒株或其他变异株高,而疫苗对Omicron的中和能力亦较对原毒株低。Omicron疫情一触即发,情况令人忧虑。有见及此,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香港城巿大学(城大)赛马会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数学模型评估本港在大部分巿民已接种疫苗的情况下,Omicron带来的潜在风险。
研究方法及结果
根据现时用于估算社交接触的苹果步行移动指标及中大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的社区网上调查,香港巿民于2021年12月23日至2022年1月5日期间的社区流动程度已重回疫情前的水平,巿民每天平均接触34位人士。
本研究利用年龄分层数学模型及移动指标估算日常社交接触 ,结合多个因素:(i) 不同年龄人士感染新冠病毒的容易程度、(ii) 香港提供的两款疫苗各自的有效性、(iii) 市民在疫情期间的社区流动程度,以及 (iv) 市民在疫情前的社区接触数据,模拟在不同干预措施下,第五波疫情一旦社区爆发可能导致的感染人数。
假设 (i) 已有约65%人口接种至少一剂疫苗、(ii) 接种两剂疫苗的有效保护感染比率为50%(科兴)及70%(復必泰)、(iii) Omicron基本传染数 (R0) 为 8(当人口没有抗体、没有使用疫苗或没有实施社交距离措施的情况下)、(iv) 抗体随时间下降、(v) 追踪检测效能与第四波疫情一样,及 (vi) Omicron重症率为Delta的一半,研究组就以下两个情况为香港疫情作估算:
- 若社交接触程度一直维持在过去两星期(包括圣诞及元旦假期)的水平,由Omicron引起的第五波疫情将有超过300万人受感染,及超过17万人得重症;
- 由一月七日起生效的收紧社交距离措施,以致社交接触程度较过去两星期的水平
- 减少25%(即每天平均接触的人数降至14),第五波疫情会有大约25万人受感染,及大约1.5万人得重症;
- 减少40%(即每天平均接触的人数降至11),第五波疫情会有大约1.25万人受感染,及大约700人得重症;
- 减少到疫情以来的最低点(即2020年7至8月的第三波期间),即减少55%(即每天平均接触的人数降至8),第五波疫情会有大约1,100人受感染,其中大约50人得重症。
研究意义
研究组建议以下7个抗疫方案:
- 建议政府继续观察未来两星期社区传播链是否已截断,以探讨是否需要进一步收紧社交距离措施,把「现时社交水平」降至疫情以来的最低点(即2020年7至8月,第三波期间的社交水平)。
- 建议政府加大对高风险群组(如:安老院舍长者、免疫力较弱人士)推广疫苗接种及解决「疫苗犹豫」的力度,及扩大接种群组(如降低接种年龄),从而推高整体人口接种比例。
- 鼓励市民接种第三针疫苗,增加社区抗体保护。
- 建议政府密切留意接触者追踪效能,以减低出现阻截或确诊延迟的机会。
- 建议政府除了现时亚洲国际博览馆提供的500个床位外,预备资源以便有需要时兴建额外临时社区治疗设施,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大量感染人士。
- 建议政府谨慎地不时检讨检疫中心容量。
- 呼吁市民继续遵守防疫规则: 戴口罩、勤洁手、 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及保持社交距离。
研究团队
- 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郭健安助理教授、院长黄仰山教授、副研究员卫藴姸
- 城大赛马会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阮相宇助理教授、 博士生梁静泊
- 城大社会及行为科学系:李健杰副教授
- 韩国成均馆大学:邓国鸿助理教授
-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韦史芬教授
鸣谢
是次研究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