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率先引入無創經口內鏡賁門切開術治療食道功能失調症
食道功能失調症是一種罕見的疾病,此症包括食道失弛緩症、賁門括約肌高壓及全食道痙攣,患者會出現吞嚥困難及持續胸痛。由於食道功能失調的症狀與食道癌和胃酸反流相似,因此往往增加了臨床診斷的困難。
在過往十年,食道賁門肌肉切開術及內鏡氣囊擴張術是食道失弛緩症和賁門括約肌高壓的主要治療方法。內鏡氣囊擴張術的原理是通過氣囊膨脹以致破壞高壓的賁門括約肌,從而紓緩約70%的病情。而食道賁門切開術自1913年起成為主要治療食道功能失調的手術,現時大部分都是利用腹腔鏡進行。多項研究及整合分析證實食道賁門切開術可緩解整體症狀高達95%。在2010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研究了68名患食道失弛緩症者的病人,比較他們接受內鏡氣囊擴張術和腹腔鏡食道賁門肌肉切開術的治療成效,結果發現腹腔鏡食道賁門肌肉切開術比內鏡氣囊擴張術更能減低患者術後吞嚥困難、復發及重覆治療的風險,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素。
中大消化疾病硏究所近年率先引入高解像食道測壓儀(HRM)來診斷食道功能失調,此儀器比傳統檢查更能準確分辨食道構造及實時觀察高壓情況。另外,一種全新的經天然孔道無創內鏡手術(N.O.T.E.S.) 在2000年獲首度發表,經過不斷研究發展成經口內鏡食道賁門切開術(P.O.E.M.)。此方法是利用更具彈性的內鏡,將傳統的食道賁門肌肉切開術加以改良,從而免除在腹腔及胸壁的切口。現時全球只有少於5個中心能進行此手術,中大是其中一個率先成功為本港華人進行此手術的中心。自2010年7月,中大已為四名患者進行P.O.E.M.治療,當中三人為食道下括約肌高壓患者,另一位是食道失弛緩症患者。前者的術前平均賁門括約肌壓為70.3mmHg,治療後回復正常水平(6-26mmHg),平均手術時間為92分鐘。所有患者在術後第二天接受造影檢查獲確認沒有滲漏後,便能開始進食,手術亦有效解除患者吞嚥困難及相關的痛楚。
總括而言,中大引入嶄新的無創內鏡手術 — 經口內鏡食道賁門切開術,成功地治愈食道失弛緩症及食管下括約肌高壓症患者。而術前診斷的高解像食道測壓設備能即時精確地測量食道壓力變化,提高前期診斷的精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