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医学院研究发现11种与虾敏感相关的致敏原 有助推动食物敏感精准诊断
贝壳类海产是最常见引致过敏的食物,当中以虾为最普遍。常规的虾敏感测试方法,包括致敏原皮刺测试和量度血液中特异性IgE浓度,这些检测虽然方便,但诊断准确性仍有待改进,假阳性结果的比率可达八成。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与泰国玛希敦大学(Mahidol University)及三美泰吞武里医院(Samitivej Thonburi Hospital)合作研究,分析85个曾经出现虾敏感的个案,利用他们的血清样本测试出在大虎虾中11种与虾敏感相关的致敏原。团队表示以致敏原为本进行血液特异性IgE检测,将有助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研究亦发现,即使同样提取自大虎虾,在香港与泰国人口中流行的主要虾类致敏原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及环境相关。此等发现将有助推动食物敏感精准诊断。研究详情已在权威过敏科国际医学期刊Allergy发表。
虾敏感是本港最常见的食物过敏
虾敏感是本港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一项中大和欧亚多国的合作研究发现,本港对虾敏感的小学生比率为1.05%。患者在进食虾后,除了会出现皮肤和口腔的过敏反应外,亦可导致喘鸣、呼吸困难以至过敏性休克。
中大医学院罗腾祥基金儿科教授黄永坚教授表示:「现时针对虾敏感的诊断及治疗仍然有限,其中的一大挑战是分辨出『并发过敏』及『无症状过敏』的患者。倘若可以锁定致敏原进行精准诊断,就能够对症下药。」
确认11种虾致敏原助进行精准诊断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过敏组联同泰国曼谷玛希敦大学(Mahidol University)及三美泰吞武里医院(Samitivej Thonburi Hospital)团队合作研究,分别在香港及泰国共招募了85位五年内曾至少两次食用虾后出现即时过敏反应的人士。基於早前中大研究发现华南地区的虾敏感患者普遍对来自大虎虾(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虾致敏原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团队提取大虎虾的虾类蛋白为两地研究参加者进行血清过敏测试,最终成功确认11种与虾敏感相关的致敏原,并发现新致敏原肝糖磷解酶 (Pen m 14)。他们亦观察到两地流行的虾类致敏原存在差异。
研究确认的11种虾致敏原: |
---|
|
中大医学院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慈善基金会儿科教授梁廷勋教授表示:「此研究提供了全面而重要的虾致敏原资讯,将有助建立一套精准的虾敏感诊断方法。测试结果亦显示香港与泰国流行的主要致敏原存在差异,这可能与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有关。此发现可为不同地域的虾敏感患者管理带来启示。」
利用致敏原为本的血液特异性IgE检测或可成黄金标准
团队进一步分析11种虾致敏原用於检测香港及泰国两个研究群组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找出最有助精准检测的三种致敏原。
表二:应用於香港和泰国虾敏感患者的过敏测试,灵敏及特异度最高的三种致敏原(由最高开始排列):
香港 | 泰国 |
---|---|
肌钙蛋白 (Pen m 6) | 肌质钙结合蛋白 (Pen m 4) |
肌质钙结合蛋白 (Pen m 4) | 原肌球蛋白 (Pen m 1) |
脂肪酸结合蛋白 (Pen m 13) | 肌钙蛋白 (Pen m 6) |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副研究员卫懿欣博士总结:「现时常规皮刺测试和血液特异性IgE检测仅利用贝壳类海产的提取物作测试,因准确度不足,故有不少食物过敏患者被当成虾敏感的误诊个案。而『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测试』虽然是现在诊断虾敏感的黄金标准,但存在高风险、人手需求大和成本昂贵的问题。利用致敏原为本的血液特异性IgE检测可以精准诊断虾敏感,测试成本及风险亦较食物激发测试低,或可成为将来的虾敏感检测的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