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发现「DNA端粒长度缩短」为有效生物标记 能识别有较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糖尿病人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联同澳洲悉尼大学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DNA端粒长度缩短」(shortened DNA Telomere Length)是有效的生物标记,能找出有较高风险罹患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病人。中大医学院内分泌及糖尿科团队分析了逾5,300名2型糖尿病病人过去13年的数据,以评估「DNA端粒长度缩短」作为生物标记的效用。
研究人员透过量度病人的「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relative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发现於研究开始时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於跟进期间出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他们的DNA端粒都比没有心血管问题的患者较短。每当「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缩短一个单位,病人出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便增加25%。研究结果已於糖尿病科著名医学期刊《Diabetes Care》发表。
DNA末端的端粒缩短与细胞衰老有关
与一般人相比,糖尿病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两倍至四倍。偏高的血糖、血压、血脂,以及肥胖、吸烟、肾功能受损,都是令糖尿病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根据中大医学院团队进行的研究显示,约1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本港公立医院门诊确诊时已知患有心血管疾病;另有15%患者在确诊后平均6.7年患上心血管疾病。
DNA包含每个个体的遗传密码,决定了其特徵和所倾向的健康状况。端粒是每条DNA的末端部分,包含着重复的基因编码,会随着细胞分裂而愈缩愈短。DNA端粒缩短会令重复的基因编码流失,象徵细胞衰老。
DNA端粒长度每缩短一个单位 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25%
糖尿病与体内环境异常有关,增加了细胞老化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了验证「DNA端粒长度缩短」在预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中大医学院内分泌及糖尿科团队研究了5,349名本港2型糖尿病人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於1995年建立的「香港糖尿病登记资料库」。
研究人员从病人白血球提取的DNA中,量度「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并分析病人的基线临床数据,以及他们在2017年6月之前的临床情况,与量度得出的结果有何关连。
当中808名病人在确诊时已知患有心血管疾病。另外有1,140名病人在13年跟进期内患上心血管疾病;尽管他们在跟进期开始前的风险因素,与没有心血管问题的病人相若,但他们基线的「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已较短。当「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每缩短一个单位,病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便会上升25%。
研究结果表列如下:
患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人於基线的 「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单位) | 没有患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人於基线的 「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单位) | |
基线比较 (已知患心血管病病人数目:808人; 没有患心血管病病人数目:4,541人) | 4.3 ± 1.2 | 4.6 ± 1.2 |
跟进期间比较 (跟进期间患上心血管病病人数目:1,140人; 没有患心血管病病人数目:3,401人) | 4.3 ± 1.2 | 4.7 ± 1.2 |
(平均值±标准差)
上述研究的首席研究员、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内分泌及糖尿科主任马青云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显示,『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缩短不仅与过往的心血管疾病有关,还预测了病人未来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反映『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在识别高危罹患严重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上,能够作为有效的生物标记,亦凸显了替这些病人控制其他可改变风险因素的重要性。」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兼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创所主任陈重娥教授补充:「与糖尿病和肥胖相关的慢性炎症可加重细胞的氧化压力,导致加速衰老。我们的团队正进行更多研究,以验证『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作为生物标记,用作预测其他糖尿病并发症(例如肾病)的应用程度,藉此更好地控制这些在全球引致住院、残疾和早死的主要因素。」
此研究由香港研究资助局主题研究计划、研究影响基金及其他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