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三位學者榮膺「2020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 盧煜明教授連續五年獲選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趙慧君教授及陳君賜教授一同獲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選為「2020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of 2020)。他們是名單上僅有來自香港的學者,盧教授更是連續五年獲此殊榮。
《自然生物科技》以研究人員在2020年獲得專利(歐洲及美國)的數量、過去五年(2016-2020年)專利被引用的次數,以及其論文被引用的次數(H指數)作為排名指標,評估研究人員將醫學基礎科研成果應用在臨床技術或藥物上,以實踐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目標作出的貢獻。在過去五年,中大醫學院三位教授被引用最多的專利項目為「分析血漿內DNA甲基化進行胎兒及癌症無創檢測技術」。
分析DNA甲基化發現胎兒及癌症診斷的生物標誌
有「無創產前檢查之父」之稱的盧煜明教授,為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教授於1997年加入中大,同年發表孕婦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其後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方法,將以DNA分析為本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從科研層面應用至臨床診斷,是醫學界的重大突破。技術已被全球數十個國家廣泛採用,每年有數以百萬計孕婦受惠。憑藉無創檢測技術的基礎,盧教授及其團隊繼而開展非入侵性的癌症檢測研究。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發展)趙慧君教授及助理院長(外務)陳君賜教授,同為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教授。他們多年來與盧教授並肩研發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以及利用血漿DNA分析開發胎兒及癌症無創診斷技術。《自然生物科技》特別提到三人在「DNA甲基化」的基礎上開發一系列嶄新的胎兒和癌症診斷標誌物,貢獻殊偉。
「DNA甲基化」指DNA的一種生物化學變化,有助追蹤DNA分子的來源。在產前診斷方面,有助分辨該DNA分子是來自母體抑或胎兒。另一方面,「DNA甲基化」變異是癌症出現的其中一個訊號。透過表觀遺傳學分析,團隊開發了多項血漿DNA診斷技術的新應用,包括心肌和肝臟損傷檢測、貧血成因和癌症組織溯源。
本港生物科技研究及發展的黃金時期
對於第五度獲此榮譽,盧煜明教授深感榮幸:「獲《自然生物科技》期刊連續五次選為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是對我和研究團隊很大的認同和鼓勵。今年能夠與趙教授和陳教授一同獲此殊榮,更是格外興奮。血漿DNA是分子診斷及研究的寶庫,我很榮幸在過去二十年能與一支優秀的團隊在血漿DNA範疇共同探索不同的可能性。香港正步入生物科技研發的黃金時期,發展成為大灣區內的健康創科中心,相信會為年青人帶來很多發展機遇。」
趙慧君教授表示:「我很高興及榮幸能夠於2018年度之後再度上榜。有見無創產前檢測影響着全球的產前服務,而無創癌症篩查也指日可待,我們都感到十分鼓舞。我們最新的研究成功以無創技術在癌症基因圖譜中揪出多個變異之處,最終目標是實現早期癌症的無創檢測和治療。」
陳君賜教授表示:「我十分榮幸能夠獲享負盛名的《自然生物科技》國際期刊選為全球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我們開發了遺傳—表觀遺傳組織標示技術,即透過DNA甲基化追蹤相關DNA分子的來源,以分辨血漿 DNA中攜帶基因變異的組織源頭。目前,有關技術已於產前檢測和器官移植監測獲得驗證。」
有關《自然生物科技》期刊及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
《自然生物科技》是世界最權威及享負盛名的學術期刊之一《自然》(Nature)旗下的刊物。《自然生物科技》刊載的研究文獻涵蓋基因治療、再生醫學及生物工程等多個範疇。
今年位列「2020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榜首的學者是研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先驅之一、麻省理工學院美藉華裔生物化學家張鋒教授,而盧教授及趙教授並列第七,陳教授則位列十四。另一位來自亞洲學府的入選學者為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其有關治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之多肽及抗體的專利獲高度引用。其他獲選的轉化研究學者分別來自美國和德國的著名院校,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