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medicine-completes-world-s-first-study-evaluating-intracerebral-hemorrhage-treatments-for-chinese-patients-with-atrial-fibrillation
https://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medicine-completes-world-s-first-study-evaluating-intracerebral-hemorrhage-treatments-for-chinese-patients-with-atrial-fibrillation

中大醫學院完成全球首個針對心房顫動華人患者的腦出血治療成效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最近完成全球首個針對心房顫動(又稱「房顫」)華人患者的腦出血治療成效研究,比較他們在腦出血後使用「凝血酶原複合濃縮物治療」(一種凝血因子製劑)與保守治療的成效。結果顯示,相較於保守治療,凝血酶原複合濃縮物治療未能顯著改善華人房顫患者出現腦出血後的康復情況,因此有迫切需要為腦出血患者尋求更佳的治療策略。研究結果已於國際學術期刊《JAMA Network Open》發表。由於腦出血患者出現嚴重後遺症、以至死亡的風險均很高,研究團隊冀藉著7月22日「世界腦健康日」呼籲大眾,特別是房顫患者,應嚴格管理可引致腦出血的風險因素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

 

Professor Thomas Leung and Dr Bonaventure Ip

中大醫學院完成全球首個針對心房顫動華人患者的腦出血治療成效研究,發現相較於保守治療,凝血酶複合濃縮物治療未能顯著改善華人房顫患者出現腦出血後的康復情況,因此有迫切需要為腦出血患者尋求更佳的治療策略。(左起)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教授和助理教授葉耀明醫生。

千分之一病人服用抗凝血藥期間併發腦出血

 

房顫患者會因心跳不規則而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部分血液或會積聚在心臟內形成血塊,當血塊游走至腦部便有機會造成腦血管阻塞,引發心源性中風。服用第二代抗凝血藥可預防房顫患者出現血管栓塞,並降低缺血性中風風險60至70%,但同時出血風險亦會增加。

 

服用第二代抗凝血藥期間的腦出血風險約為0.1%,為罕見的嚴重併發症。腦血管破裂後,血液滲出而形成的血腫會壓迫腦細胞及影響供血,可導致嚴重殘疾,死亡率更高達40%。因此,及時和有效的止血治療對腦出血患者至關重要。醫生一般會根據腦出血後血塊的大小和位置,以及病人情況,評估應採取保守治療控制血壓,還是使用凝血酶原複合濃縮物直接補充凝血因子。然而,目前使用凝血酶原複合濃縮物的治療建議是基於專家意見和動物模型,仍缺乏比較研究來評估此類治療的臨床效益。

 

大數據分析發現凝血酶原複合濃縮物治療未能改善腦出血預後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助理教授葉耀明醫生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醫院管理局數據實驗室及第二代抗凝血藥物患者登記冊的匿名數據,分析232名於2016年至2021年期間,服用抗凝血藥並出現腦出血的房顫患者影像及臨床數據。腦神經科團隊與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及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共同開發人工智能影像演算法,配合醫管局大數據進行分析,整體結果顯示只有31%房顫腦出血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神經功能恢復良好,39%的患者更在腦出血90天內死亡。凝血酶原複合濃縮物治療在患者神經功能復原、降低死亡率或減少血腫擴大的效果均沒有比保守治療優勝。

Dr Ip

葉耀明醫生表示由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和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及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共同開發人工智能影像演算法,可短時間偵查出腦出血血塊、腦出血血塊容量,腦部血塊膨脹現象。

葉耀明醫生指出:「第二代抗凝血藥普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都很高,患者在服藥期間出現腦出血雖然罕見,但亦是嚴重的併發症。凝血酶原複合濃縮物是目前國際指引中其中一種腦出血的治療方案。我們的研究有助了解針對與第二代抗凝血藥相關腦出血的最佳治療策略。現時已有高質素研究數據顯示,針對性抗凝藥逆轉劑和及時的血壓控制對治療急性腦出血有明顯療效。」

Prof Leung

梁慧康教授表示心源性中風是可以預防的。他提醒房顫患者應定時覆診及服用第二代抗凝血藥,亦可同時利用有心律不正提示功能的電子工具作為日常健康風險管理,並好好管理血壓及避免跌倒撞傷,以降低腦出血的風險。

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教授表示:「研究結果印證了我們有迫切需要為腦出血患者尋求更佳治療策略。由於年齡的增長會增加腦出血的發病風險,隨著人口持續老化及新型抗凝血藥更廣泛使用,我們預料腦出血的發病率會逐漸增加。房顫患者應定時覆診及管理風險因素,才能降低腦出血的風險。」

 

研究團隊提醒大眾,特別是房顫患者,應積極管理可導致腦出血的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酗酒和肝腎功能不良,亦要避免頭部受傷,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及遵從醫護人員指示服藥。 另外,團隊建議大眾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保持均衡飲食、進行恆常的帶氧運動、避免過量飲酒等,都能有效預防「三高」及心腦血管疾病。

 

關於「世界腦健康日」

 

為提升世界各地關注和付諸行動以減輕腦神經疾病負擔,世界神經病學聯合會將每年7月22日訂為「世界腦健康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腦健康,從危險因素開始預防」,希望大眾透過早期發現和有效管理,提高預防神經系統疾病的意識。

更多新聞稿

中大響應「世界腦健康日2022」 籲預防腦小血管病以減中風及認知障礙症風險

中大響應「世界腦健康日2022」 籲預防腦小血管病以減中風及認知障礙症風險

研究
中大研發新型納米機械人增強溶栓效果助減中風患者腦損傷

中大研發新型納米機械人增強溶栓效果助減中風患者腦損傷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房顫病人若中風後隨意更換抗凝血藥或加劇復發風險

中大研究發現房顫病人若中風後隨意更換抗凝血藥或加劇復發風險

研究
中大全球首證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 能有效臨床偵測三類早期認知障礙疾病

中大全球首證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 能有效臨床偵測三類早期認知障礙疾病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15年間上升3倍 宜及早服用抗凝血藥預防中風

中大研究發現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15年間上升3倍 宜及早服用抗凝血藥預防中風

研究
中大「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證有效評估自閉症及抑鬱症風險 獲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三項大獎

中大「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證有效評估自閉症及抑鬱症風險 獲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三項大獎

獎項及榮譽
中大醫學院研發的手機程式有效評估抑鬱症

中大醫學院研發的手機程式有效評估抑鬱症

研究
中大分析文字報告發現新冠症狀會隨病毒變異及疫苗接種情況改變 並證實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有助傳染病研究

中大分析文字報告發現新冠症狀會隨病毒變異及疫苗接種情況改變 並證實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有助傳染病研究

研究
中大醫學院證實以AI輔助大腸內窺鏡檢查 腺瘤檢測率增加四成 並成功訓練AI輔助早期消化道癌症治療

中大醫學院證實以AI輔助大腸內窺鏡檢查 腺瘤檢測率增加四成 並成功訓練AI輔助早期消化道癌症治療

外科創新技術
中大研究團隊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統自動分析新冠肺炎CT影像

中大研究團隊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統自動分析新冠肺炎CT影像

研究
中大為5,000港人免費驗腦 開展人口基礎研究追蹤本港腦健康狀況

中大為5,000港人免費驗腦 開展人口基礎研究追蹤本港腦健康狀況

研究
中大倡議新藥物治療標準逆轉腦血管硬化

中大倡議新藥物治療標準逆轉腦血管硬化

研究
中大提倡結合房顫篩查及藥物教育 助長者減低中風風險

中大提倡結合房顫篩查及藥物教育 助長者減低中風風險

臨床服務
頭頸放射治療增中風風險 中大證實「頸動脈支架成型術」成效顯著

頭頸放射治療增中風風險 中大證實「頸動脈支架成型術」成效顯著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新一代口服薄血藥助亞洲房顫患者預防中風成效更佳

中大研究發現新一代口服薄血藥助亞洲房顫患者預防中風成效更佳

研究
中大與理大攜手在威院推行24小時遠程中風溶栓治療服務

中大與理大攜手在威院推行24小時遠程中風溶栓治療服務

臨床服務
中大證實體外反搏法有效增加缺血性中風者的腦血流供應

中大證實體外反搏法有效增加缺血性中風者的腦血流供應

研究
亞洲病人新喜訊 中大最新臨床研究 腦支架擴闊窄血管 手術成功率近九成六 有效預防缺血性中風

亞洲病人新喜訊 中大最新臨床研究 腦支架擴闊窄血管 手術成功率近九成六 有效預防缺血性中風

研究
中大證實為頸血管狹窄進行支架成型治療及 為心臟衰竭患者植入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成效顯著

中大證實為頸血管狹窄進行支架成型治療及 為心臟衰竭患者植入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成效顯著

研究

我們的專家

醫學院的許多專家都可以接受媒體採訪。
點擊此處查看專家名單或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