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莫樹錦教授成首位來自亞洲學府學者獲全球「腫瘤學巨人」稱譽 表彰他推動全球肺癌研究及治療的傑出成就
全球肺癌權威、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近日獲國際著名腫瘤學多媒體資源平台OncLive®譽為「腫瘤學巨人」(Giant of Cancer Care),表揚他在肺癌研究及治療上的卓越領導及貢獻,為全球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改變。莫教授是首批獲此國際殊榮的亞洲專家,更是第一位來自歐美學府以外的得獎學者。
首位亞洲學府學者獲全球「腫瘤學巨人」榮譽
連同莫教授在內,今年一共有15位全球頂尖的癌症專家獲選為2020年度「腫瘤學巨人」 (2020 Giants of Cancer Care® Award)。他們是從全球800多位獲提名的癌症專家中,經由超過120位國際知名的腫瘤專家、醫生及科研人員組成的評審委員選出。這批「腫瘤學巨人」都在各自的腫瘤學領域上作出了重大貢獻,為腫瘤學的標誌性人物,在業界極受重視及具代表性。
莫教授在加拿大接受醫學培訓,於1996年返港加入中大醫學院,重點研究與肺癌有關的生物標記和分子標靶治療,以及免疫治療。他的多項研究成果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扭轉了肺癌治療的方向,訂定了全球肺癌治療的新準則。
研究成果扭轉肺癌治療方向 重新定義全球肺癌治療標準
以往晚期肺癌唯一的治療方法是化療,化療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約一年。
莫教授於2009年發表IPASS研究(IRESSA Pan-Asia Study),以亞洲的非吸煙肺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是全球首項研究證實帶有EGFR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接受標靶治療的效果較化療優勝,正式確立標靶治療為EGFR基因變異肺癌的一線治療方案。其後,莫教授又於2014年證實標靶治療較傳統化療更有效治療ALK陽性肺癌的晚期肺癌患者。現時EGFR基因變異及ALK陽性肺癌患者的存活期一般可超過三至五年。
基於以上肺癌研究的重大突破,現時確診晚期肺癌的病人,首先要接受基因測試,確定是否EGFR或ALK基因變異,才決定治療方案。如果是EGFR或ALK基因變異,標準的第一線治療是標靶藥。醫生會針對不同的基因變異為病人度身訂造治療方案,選擇用藥,實踐「個人化治療」的概念,讓肺癌患者活得更好及更長時間。
由於癌細胞會「進化」,大部分患者在接受一線標靶治療後一段時間,會開始呈「抗藥性」,需要轉藥。莫教授在他的研究中提出肺癌病人需要持續地監測「癌症進化」的情況,若接受標靶藥治療後又再出現基因突變,應對症下藥,以持續優化治療方案。
近年免疫治療的發展,為那些非EGFR或ALK基因變異的肺癌患者帶來新希望。莫教授發表的一項第三期臨床研究證實了單獨使用免疫治療對PD-L1蛋白有高表達的肺癌患者的治療效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採納此研究結果,於2019年批准免疫治療的使用。
今年,莫教授再為肺癌治療及基因編輯技術揭開歷史性的新一頁。他領導全球首個利用人體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晚期肺癌治療方案的第1期臨床試驗,確認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進行相關操作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多年來,莫教授領導多個重要的大型跨國研究,並於頂尖醫學期刊如《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刺針》(The Lancet)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等發表逾 250份文章。他憑證實EGFR基因變異之肺腺癌患者,如在接受一線標靶治療後再出現基因突變及抗藥性,可透過新的治療模式,將癌症無惡化存活期有效延長超過一倍,於2017年獲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選為十篇「2017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文章」之一。
莫教授屢獲國際殊榮,2013年獲Bonnie J Addario Lung Cancer Foundation頒授 Addario Lectureship Award,2017年獲頒授美國臨床腫瘤學會院士和Paul Bunn Jr Scientific Award,及於2018年獲歐洲腫瘤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
有關「腫瘤學巨人」獎
「腫瘤學巨人」獎(Giants of Cancer Care®)由美國著名腫瘤學多媒體資源平台OncLive®創立。該平台為腫瘤學專家、研究人員及學者提供相關及具啟發性的最新資訊。
自2013年起,由120多位世界知名的腫瘤學家、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組成的甄選委員會,每年會就十數個癌症類別及專科,選出他們認為在該領域有重大貢獻,幫助推動及奠定腫瘤學未來發展基礎的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頒予「腫瘤學巨人」獎以作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