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公布两项针对本港儿童及青少年与长者精神健康调查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今日公布两项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前食物及衞生局委托进行的调查,分别了解本港6至17岁在学儿童及青少年,以及60岁或以上长者两个组别的精神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4.4%的儿童及青少年在接受访问时的过去一年,受到至少一种精神疾病困扰,但近半数照顾者不愿意寻求专业协助。另一项调查则发现,五分之一长者患轻度认知障碍,居於安老院舍的长者更有70%患认知障碍症。部分患认知障碍症长者的照顾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却没有正视。
负责调查的团队建议,全面的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政策需家庭和学校参与,并需关注文化差异和睡眠健康认知不足等问题。团队同时建议在基层护理层面加强长者的慢性疾病管理,鼓励长者多参加与认知、心理和社交相关的活动,并要加强支援照顾者。
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流行病学调查
这项针对本港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全面反映神经发育障碍以至情绪和行为问题,对他们的精神健康造成之影响及负担。调查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进行,共6,082名6至17岁的在学儿童和青少年参与,当中包括非华裔的参加者。重点结果如下:
- 24.4%的参加者在过去一年受至少一种精神疾病困扰;当中约半数同时有两种或以上的精神疾病。
- 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困扰依次为「专注力不足或过度活跃症」(10.2%)、「对立性反抗症和品行障碍」(8.8%)、「焦虑症」(6.1%),以及「抑郁症」(5.4%)。
- 十分之一受访儿童及青少年有睡眠失调问题。
- 整体调查对象中,过去一年曾有自杀想法、计划和行动的比率分别为3.9%、1.9%和1.1%。中学生情况更响起警号,比率分别为8.4%、3.8%和2.3%。
- 常见风险因素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父母有明显临床情绪困扰、儿童及青少年自身有睡眠失调,以及学业困难(如重读、停学或缺课)。非华裔青少年则有较高风险患焦虑症。
调查中亦有近半数照顾者表示,即使发现儿童及青少年出现临床精神疾病徵状,仍不愿意向专业人士求助,原因包括认为问题不严重、怕被负面标签或不清楚求助途径等。
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委员、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名誉临床教授熊思方医生表示:「在制定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政策时,我们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参与,亦要多加留意父母精神健康情况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学童有否出现睡眠失调和成绩倒退或经常缺课等学业问题,这些都是精神健康受困的早期警号,宜及早介入。学校亦应优先考虑学童的心理健康和适应力,避免则重学业成绩。」
长者精神健康调查
这项调查旨在探讨本港长者的认知及精神健康照顾需要。调查由2019年至2023年进行,分别有4,368名居於社区及503名居於安老院舍的60岁或以上长者参与。重点结果如下:
- 五分之一居於社区的长者患有轻度认知障碍,7.4%属认知障碍症。年纪愈大问题愈常见。
- 约70%居於安老院舍的长者患有认知障碍症。
- 8.6%的长者患有抑郁及焦虑症。女性、教育程度较低、患有较多慢性疾病、较少社交等,均是风险因素。
- 长者认知障碍症病情愈严重,他们的照顾者愈大负担。但只有少於一半的照顾者,接受社区服务,他们亦普遍不欣赏自己的付出。
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委员、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教授林翠华教授建议:「我们的调查发现长者如有较高活动能力或愿意多参与休闲活动等,他们的认知及精神健康状况便会较理想。有见及此,我们应从基层护理层面出发,帮助长者管理他们的长期疾病,并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交,及早介入以延缓长者的认知障碍病情恶化。此外,社会亦必须加强关注照顾者的精神健康,处理他们隐藏的身体及精神健康问题。」
上述两项研究,均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医务衞生局医疗衞生研究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