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medicine-establishes-asia-s-first-bladder-cancer-organoid-biobank-pioneering-a-new-era-in-precision-medicine-with-a-test-before-treatment-approach
https://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medicine-establishes-asia-s-first-bladder-cancer-organoid-biobank-pioneering-a-new-era-in-precision-medicine-with-a-test-before-treatment-approach

中大醫學院創建亞洲首個膀胱癌類器官生物庫 實現「先試後治」精準醫療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成功建立首個以亞洲族群為基礎,膀胱癌患者的類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s,以下簡稱類器官)生物庫,不僅為香港膀胱癌患者帶來精準治療的新希望,更為亞洲腫瘤研究樹立重要里程碑。有關突破性研究成果已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Advanced Science》發表。  

 

類器官技術開創膀胱癌嶄新治療方式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亦是全球十大常見癌症之一,主要分為非肌肉浸潤性膀胱癌(NMIBC)及肌肉浸潤性膀胱癌(MIBC),分子特徵各異。膀胱癌具「轉移性」和容易復發,所以其臨床治療充滿挑戰。據中大早前的研究顯示,膀胱癌一年復發率平均為35%、五年復發率逾五成,且死亡率偏高。

 

雖然目前治療膀胱癌有手術及化療等一線治療方案,惟手術容易引發各種併發症,而晚期首選的化療方案則會產生抗藥性,不同地方、人種及基因亦會出現不同的治療反應,影響患者的復原及存活率。

 

研究團隊根據香港公營醫院系統內56名膀胱癌患者的腫瘤樣本,成功構建36個膀胱癌類器官模型,80%的類器官來自NMIBC患者,精確反映本地的疾病特徵。類器官是利用病人體內特定器官的幹細胞,在體外培育而成的立體細胞結構,如同體外的迷你器官模型,模擬部分結構組成和功能,協助醫生了解疾病機制,並分析腫瘤中多種基因變異及進展,並作藥物篩選,為本地以至亞洲的膀胱癌治療方式及後續研究和臨床試驗開創嶄新局面:

 

Organoid

中大醫學院成立亞洲首個基於亞洲人種、來自膀胱癌患者的類器官生物庫,涵蓋36個膀胱癌類器官模型,全部來自香港公立醫院系統內56名膀胱癌患者的腫瘤樣本。類器官作為在體外培育而成的立體細胞結構,可模擬部分結構組織和功能,協助醫生了解疾病機制,分析腫瘤中多種基因變異及進展,並用作藥物篩選。

  • 更個人化的治療:類器官可以完整地保留患者腫瘤的基因組與轉錄組1特徵,通過在體外測試對藥物敏感度,可更準確預測患者對化療藥物及標靶治療的反應,避免無效治療及其副作用,減輕患者負擔。

  • 促進本地臨床試驗:研究嚴格遵循香港公營醫院的規範,從樣本採集、類器官培養,到藥物測試建立標準流程,為未來開展類器官臨床試驗奠定基礎,有望大幅縮短研發周期並降低治療成本。

  • 跨疾病研究:為香港建立其他疾病的類器官生物庫提供了寶貴經驗,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區內精準醫療研究中心。

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博士後研究員趙宏達博士表示:「亞洲人與西方人在基因突變譜、治療反應及存活率上存在明顯差異。這個建基於亞洲族群的類器官生物庫通過動物的異種移植研究,及患者臨床治療結果的驗證,有助向本地醫生提供更精準的預後評估及治療方案,對症下藥,提高臨床試驗的成功率,惠及更多香港以至亞洲地區的患者。」   

 

「先試後治」破解耐藥難題實踐精準醫療 

此生物庫亦為膀胱癌的藥物治療帶來革命性進展,研究團隊經過多種常規化療藥物和標靶藥物的篩選測試,發現類器官技術可迅速有效地於體外測試腫瘤的藥物反應。另外,應用此技術後,藥物敏感度測試只需要一周,亦毋須在人體進行藥物測試,有效提升治療的安全和有效性,為臨床決策提供更具系統的指引。「先試後治」治療方式有助縮短過往的試藥及糾正失誤的週期,推動技術「從實驗室邁向本地臨床」的應用。

 

此外,此類器官生物庫由本地培養,完整保留香港獨特的基因特徵,讓研究成果更切合本地需求,實現一站式「從香港數據到香港療法」,為精準醫療奠定科學基礎。

 

Drug testing

類器官生物庫有助實現「先試後治」的治療策略。生物庫可縮短藥物敏感度測試的時間及免去人體藥物測試,大大提升治療的安全和療效,並為醫生提供更有系統的臨床決策指引。

推動臨床轉化

類器官技術是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的橋樑,亦有助醫學界深入研究腫瘤的微環境,加深對抗藥性潛在機制的掌握,為針對膀胱癌微環境的新藥研究、開發及精準醫療開闢了全新的局面。

 

研究的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副教授張源津醫生補充說:「這個生物庫極具潛力。除了有望為膀胱癌患者帶來更創新的療法,亦為治療膀胱癌以外的癌症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參考。展望未來,患者或許可透過微小的活檢樣本便可快速獲取『治療藍圖』,真正實現『一人一策』的精準醫療。」

 

Research team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助理教授吳丁蘭博士、何子樑泌尿科教授吳志輝教授、是次研究的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趙宏達博士以及是次研究的通訊作者、副教授張源津醫生。他們都來自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


1  轉錄是指DNA中的遺傳信息被「轉錄」成RNA的過程,轉錄組如同細胞的「活動清單」,記錄哪些基因的表達被激素或生長因子「啟動」並轉錄。

更多新聞稿

中大領導亞洲多地專家進行研究顯示 「機械人輔助根治性全膀胱切除連體內尿路重建手術」減出血量及加快術後痊癒

中大領導亞洲多地專家進行研究顯示 「機械人輔助根治性全膀胱切除連體內尿路重建手術」減出血量及加快術後痊癒

研究
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吸煙為全球膀胱癌主因 聯同多國專家制訂「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的臨床指引

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吸煙為全球膀胱癌主因 聯同多國專家制訂「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的臨床指引

研究
中大研究證實「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較傳統手術治療更有效減低膀胱癌復發機會

中大研究證實「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較傳統手術治療更有效減低膀胱癌復發機會

研究
中大及浸大推出「精胺風險評分」診斷前列腺癌

中大及浸大推出「精胺風險評分」診斷前列腺癌

研究
中大發現能預測「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成效的指標 可避免良性前列腺肥大患者術後出現副作用

中大發現能預測「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成效的指標 可避免良性前列腺肥大患者術後出現副作用

研究
中大醫學院領導的調查顯示 全球泌尿科服務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被嚴重推遲

中大醫學院領導的調查顯示 全球泌尿科服務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被嚴重推遲

研究
中大完成全球首個多專科單孔微創機械人手術臨床研究 證新技術有效深入以往難達位置進行精準治療

中大完成全球首個多專科單孔微創機械人手術臨床研究 證新技術有效深入以往難達位置進行精準治療

外科創新技術
中大醫學院發現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 泌尿系統出現併發症風險可高達五倍

中大醫學院發現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 泌尿系統出現併發症風險可高達五倍

研究
中大醫學院與奧林巴斯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建「臨床前及臨床研究中心」 發展內鏡及腹腔鏡創新科技

中大醫學院與奧林巴斯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建「臨床前及臨床研究中心」 發展內鏡及腹腔鏡創新科技

外科創新技術
中大醫學院證實新超聲波內窺鏡引流術治療惡性膽管阻塞 成功率較常規治療更高 治療時間亦更短

中大醫學院證實新超聲波內窺鏡引流術治療惡性膽管阻塞 成功率較常規治療更高 治療時間亦更短

研究
中大醫學院成功利用新混合人造血管支架 完成亞洲首個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

中大醫學院成功利用新混合人造血管支架 完成亞洲首個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

研究
中大醫學院與海外外科專家聯合建議 新冠患者將手術延後七星期以減低死亡風險

中大醫學院與海外外科專家聯合建議 新冠患者將手術延後七星期以減低死亡風險

國際合作
中大成功完成全球首宗利用內鏡手術機械人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大腸癌

中大成功完成全球首宗利用內鏡手術機械人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大腸癌

外科創新技術
中大成功應用混合手術室「經氣管微波消融術」 無創治肺癌成亞太首例

中大成功應用混合手術室「經氣管微波消融術」 無創治肺癌成亞太首例

外科創新技術
中大與世界頂尖學府加強跨學科醫療機械人研究合作 重塑醫學診斷和治療的未來發展

中大與世界頂尖學府加強跨學科醫療機械人研究合作 重塑醫學診斷和治療的未來發展

國際合作
中大利用「混合手術室」結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 實時影像追蹤及抽取微細病變組織 能診治少至2毫米肺部腫瘤

中大利用「混合手術室」結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 實時影像追蹤及抽取微細病變組織 能診治少至2毫米肺部腫瘤

外科創新技術
港韓瑞三地學者聯手研頂尖醫學科技 創新納米技術治療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

港韓瑞三地學者聯手研頂尖醫學科技 創新納米技術治療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

國際合作
中大率先引入「高頻信號檢測」技術以確定腦部手術範圍 有效提升複雜性腦癇症手術成效約三成

中大率先引入「高頻信號檢測」技術以確定腦部手術範圍 有效提升複雜性腦癇症手術成效約三成

外科創新技術
中大醫學院成功植入「脈衝產生器」醫治胃酸倒流

中大醫學院成功植入「脈衝產生器」醫治胃酸倒流

外科創新技術
中大成立何善衡泌尿中心加強本地前列腺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中大成立何善衡泌尿中心加強本地前列腺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臨床服務
中大評估及治療逾300名因吸食氯胺酮而患有排尿功能障礙青年 最新研究證實綜合消炎治療能顯著改善病情

中大評估及治療逾300名因吸食氯胺酮而患有排尿功能障礙青年 最新研究證實綜合消炎治療能顯著改善病情

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血管混合手術室正式開幕 多功能設施有助提升手術成效

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血管混合手術室正式開幕 多功能設施有助提升手術成效

臨床服務
大腸癌將成為香港頭號癌症 中大引入大腸膠囊內視鏡助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將成為香港頭號癌症 中大引入大腸膠囊內視鏡助預防大腸癌

外科創新技術
中大率先在本港利用深腦刺激治療遲發性肌張力失調症

中大率先在本港利用深腦刺激治療遲發性肌張力失調症

外科創新技術
中大率先發現吸毒劑量對青少年膀胱功能有負面影響

中大率先發現吸毒劑量對青少年膀胱功能有負面影響

研究

我們的專家

醫學院的許多專家都可以接受媒體採訪。
點擊此處查看專家名單或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