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眼发炎发病机制 有助开辟新疗法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一种由眼球内组织发炎引致的眼疾,可导致永久失明。类固醇是现时的标准治疗方式,但对部分患者的治疗成效不佳,或出现严重副作用。由於缺乏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演变成慢性或惯性复发的眼疾。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研究团队研究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发现一条释放神经内分泌生长激素的生物路径GHRH (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pathway),可以诱发致病细胞Th17分化,演变为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团队并发现部分注册药物可抑制GHRH路径,有望成为新疗法。研究结果已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葡萄膜炎易复发且难治
葡萄膜为眼球的内层组织,位置在巩膜与视网膜之间,由於颜色呈深紫色,故称葡萄膜。它亦被称为色素膜和血管膜,具有遮光、供给眼球营养的功能。葡萄膜炎的成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包括自身免疫性)。感染性葡萄膜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而大多数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没有确定的病因,患者的淋巴细胞经常对视网膜抗原表现出异常反应,长期可演变成自身免疫疾病。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系主任兼何善衡眼科及视觉科学讲座教授谭智勇教授解释:「葡萄膜炎的常见症状有红眼、疼痛和视力模糊。据估算,中国每年每十万人中有150人患上葡萄膜炎。虽然患病率不高,但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一种慢性、惯性复发的疾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为患者带来极大困扰。」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助理教授司徒家浩医生补充:「类固醇是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对部分患者并不奏效,而且长期服用高剂量类固醇可引致并发症。二线治疗包括二线免疫系统抑制药物或生物制剂,但仍然无法保证疗效,同时也会有不少副作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选择。」
GHRH抑制剂可缓解由致病细胞Th17引起的眼部炎症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研究团队利用实验小鼠模型,模拟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患者,了解当中的发病机制。研究人员在实验小鼠的视网膜内,发现GHRH及GHRH受体的表达水平上升。GHRH 路径的讯息传递会诱使致病细胞 Th17 分化过程出现失调,激发炎症细胞因子产生。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研究助理教授朱伟杰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由Th17细胞引发的眼部和神经炎症中,GHRH受体是致病细胞Th17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通过利用GHRH抑制剂抑制该路径的讯息传递,可以减少Th17细胞的数量,从而抑制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然而,GHRH受体抑制剂有机会抑制正常生长和发育,在临床应用上存在困难,但团队已经锁定一条名为JAK-STAT3的下游信号通路,并发现有已批药物可以抑制该通路,进一步开发新治疗。」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博士后研究员杜林博士表示:「Th17细胞可能引起其它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多发性硬化症。我们发现T细胞上的GHRH受体促进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系统中的分化。根据相同的理论,GHRH受体抑制剂有潜力同时抑制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