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celebrates-world-brain-day-2022-calls-for-prevention-of-cerebral-small-vessel-disease-to-lower-the-risks-of-stroke-and-cognitive-impairment
https://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celebrates-world-brain-day-2022-calls-for-prevention-of-cerebral-small-vessel-disease-to-lower-the-risks-of-stroke-and-cognitive-impairment

中大响应「世界脑健康日2022」 吁预防脑小血管病以减中风及认知障碍症风险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脑神经科於2019至2021年期间透过全港社区脑健康研究筛查550名40至75岁市民,发现当中逾六成半参加者罹患不同程度的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是中风及认知障碍症的主要成因,研究团队冀藉著「世界脑健康日」,呼吁大众管理可引致脑小血管病的风险因素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为提升世界各地关注和付诸行动以减轻脑神经疾病负担,世界神经病学联合会将每年7月22日订为「世界脑健康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全民脑健康」,希望藉此鼓励大众关注脑健康及疾病,提高预防及治疗脑疾病的意识。

 

Professor Leung and Dr. Ip

中大医学院脑神经科团队早前进行全港社区脑健康研究,筛查550名40至75岁市民,发现当中逾六成半参加者罹患不同程度的脑小血管病。藉「世界脑健康日」鼓励大众关注脑健康及疾病,提高预防及治疗脑疾病的意识。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左起)中大利国伟脑神经学教授、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主任及香港脑科学会会长梁慧康教授及助理教授叶耀明医生

脑小血管病可致中风及认知障碍症

根据政府统计处推算,香港65岁或以上人口将於未来20年上升近一倍,由2019年的132万人升至2039年的252万,占总人口三分之一[1]。香港作为全球最长寿地区[2],长者的生活质素取决於他们能否维持认知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很多脑神经疾病都会影响长者的生活质素,包括脑小血管病变。脑小血管病初期未必有明显病徵,但倘若情况恶化,患者不但会出现认知功能受损、抑郁、步履不稳、尿频或失禁,严重更可能增加临床中风及认知障碍症风险。国际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变患者中风的风险较一般人高2.3倍,患上认知障碍症的风险则高近一倍。

 
三分之二研究对象潜在不同程度的脑小血管病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是全球最早发现脑小血管病与中风及认知障碍相关的研究团队之一。脑小血管病目前可透过影像检查发现。由中大利国伟脑神经学教授、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主任及香港脑科学会会长梁慧康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自2019年起为550名来自香港各区不同阶层、年龄介乎40至75岁、并未曾患上任何脑神经疾病的市民进行脑部磁力共振分析,发现当中55%潜藏不带病徵的轻度脑小血管病,11%罹患中度至严重脑小血管病,及22%有微出血情况。

 

高血压是引致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团队亦为超过2,150名市民量度血压。根据世界衞生组织血压标准,成人正常血压水平应为120/80mmHg 或以下。是次筛查发现只有34%市民的血压处於建议水平,另有28%市民收缩压高於140mmHg或舒张压高於90mmHg,当中近六成人从未确诊高血压。

 

梁慧康教授表示:「脑小血管病变一旦出现,往往很难逆转,因此及早预防尤为重要。导致脑小血管病的风险因素,例如『三高』是非常普遍的慢性疾病,患者初期大多无明显症状。定期检测有助识别无症状人士,以便及早安排介入治疗,防止情况恶化及出现并发症。市民应按年龄、家族病史及其他风险因素,定期量度血压、血糖及血脂,及早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

MRI scan

脑小血管病是中风及认知障碍症的主要成因,目前可透过影像检查发现病变。

管理脑小血管病的风险因素

除高血压外,导致脑小血管病的风险因素还包括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体能活动、社会及心理因素、中央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脏问题。有研究显示中年时期开始调整生活习惯能有效改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包括:

 

  • 定期检查与及早控制「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
  • 避免吸烟
  • 避免过量饮酒
  • 维持理想体重,保持体重指标(BMI)在25 以下
  • 保持均衡饮食,多菜少肉,并减少油、盐、糖的摄取
  • 进行恒常带氧运动 (即每星期进行最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带氧活动,例如急步行或远足)
  • 多做「脑部运动」和学习新技能,例如阅读、学习使用新科技或参与桌上游戏
  • 保持活跃的社交生活,例如参加长者中心活动、兴趣班及义务工作等
  • 保持心境开朗,并维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助理教授叶耀明医生呼吁:「市民应提高预防中风及认知障碍症的意识,及早管理脑小血管病风险因素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以减慢认知功能衰退,保持血管及脑部健康。」

 

[1] 政府统计处,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

[2] 世界银行,出生时预期寿命 2020

更多新闻稿

中大医学院完成全球首个针对心房颤动华人患者的脑出血治疗成效研究

中大医学院完成全球首个针对心房颤动华人患者的脑出血治疗成效研究

研究
中大研发磁控螺旋微导管助精准、安全及快速治疗中远端脑血管栓塞

中大研发磁控螺旋微导管助精准、安全及快速治疗中远端脑血管栓塞

研究
中大研发新型纳米机械人增强溶栓效果助减中风患者脑损伤

中大研发新型纳米机械人增强溶栓效果助减中风患者脑损伤

研究
中大研究发现房颤病人若中风后随意更换抗凝血药或加剧复发风险

中大研究发现房颤病人若中风后随意更换抗凝血药或加剧复发风险

研究
中大为5,000港人免费验脑 开展人口基础研究追踪本港脑健康状况

中大为5,000港人免费验脑 开展人口基础研究追踪本港脑健康状况

研究
港中大威院率先引入低场磁力共振 推动全港首个一站式紧急中风诊治模式

港中大威院率先引入低场磁力共振 推动全港首个一站式紧急中风诊治模式

研究
中大张金菱治疗柏金逊综合症研究中心 研发新组织成像技术 推进脑科疾病研究

中大张金菱治疗柏金逊综合症研究中心 研发新组织成像技术 推进脑科疾病研究

研究
中大全球首证由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的磁力共振脑扫描指数 能有效临床侦测三类早期认知障碍疾病

中大全球首证由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的磁力共振脑扫描指数 能有效临床侦测三类早期认知障碍疾病

研究
中大研究发现心房颤动引致中风个案15年间上升3倍 宜及早服用抗凝血药预防中风

中大研究发现心房颤动引致中风个案15年间上升3倍 宜及早服用抗凝血药预防中风

研究
中大倡议新药物治疗标准逆转脑血管硬化

中大倡议新药物治疗标准逆转脑血管硬化

研究
头颈放射治疗增中风风险 中大证实「颈动脉支架成型术」成效显著

头颈放射治疗增中风风险 中大证实「颈动脉支架成型术」成效显著

研究
中大与理大携手在威院推行24小时远程中风溶栓治疗服务

中大与理大携手在威院推行24小时远程中风溶栓治疗服务

临床服务
中大证实体外反搏法有效增加缺血性中风者的脑血流供应

中大证实体外反搏法有效增加缺血性中风者的脑血流供应

研究
亚洲病人新喜讯 中大最新临床研究 脑支架扩阔窄血管 手术成功率近九成六 有效预防缺血性中风

亚洲病人新喜讯 中大最新临床研究 脑支架扩阔窄血管 手术成功率近九成六 有效预防缺血性中风

研究
中大证实为颈血管狭窄进行支架成型治疗及 为心脏衰竭患者植入心脏肌肉收缩调节器成效显着

中大证实为颈血管狭窄进行支架成型治疗及 为心脏衰竭患者植入心脏肌肉收缩调节器成效显着

研究

我们的专家

医学院的许多专家都可以接受媒体采访。

点击此处查看专家名单或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