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develops-a-novel-magnetic-helical-microrobot-with-endoscope-assisted-delivery-for-biofilm-eradication-in-ear-tubes
https://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develops-a-novel-magnetic-helical-microrobot-with-endoscope-assisted-delivery-for-biofilm-eradication-in-ear-tubes

中大開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治療中耳炎患者中耳導管菌膜感染

researchers

中大跨學科研究團隊合作,成功開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治療中耳炎患者的中耳導管菌膜感染。(左起)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慧子醫生和副教授陳英權醫生,及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張立教授

中耳炎是常見的小兒感染,會引起中耳積水,一般由上呼吸道感染或細菌感染引致。部分患上中耳積水的病人需要接受中耳導管置入手術,幫助抽出積液。但隨導管置放於耳膜時間增加,耳朵產生的分泌物會形成菌膜,阻塞導管,甚至造成反覆感染。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跨學科研究團隊合作,成功開發出「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以螺旋形微型機械人為基礎,結合機械臂輔助的磁控遙距驅動和及內窺鏡遞送和觀察,清除中耳導管的菌膜。團隊已經在人體標本上進行試驗,效果理想。研究將有助推動磁控微型機械人的臨床轉化應用,結果已於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Demo

「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以螺旋形微型機械人為基礎,磁控遙距驅動及內窺鏡遞送和觀察進行。

Ear model

管道內的螺旋形微型機械人

菌膜易引起反覆感染 耳道曲折增加清理菌膜難度

 

六歲以下兒童中,約有7%曾因中耳炎出現中耳積水,一般可在數週內消退,但若情況持續,則需要手術治療。醫生會在患者的耳膜中置入導管,以抽出中耳積水。在香港,不論成人或兒童患者,因患上中耳積水而需要進行中耳導管置入手術的情況是十分常見。

 

當積液隨時間黏附在中耳導管上,形成細菌菌膜並造成阻塞,會導致反覆感染。因此,外科醫生需要利用機械工具配合內窺鏡為病人清除菌膜或更換導管,但由於耳道狹小曲折,程序需由具經驗的醫生進行,否則可能令耳膜和聽小骨受損。

 

Dr Chang

張慧子醫生表示當中耳積液隨時間黏附在中耳導管上,形成細菌菌膜並造成阻塞,會導致反覆感染,一旦導管堵塞,病人需要通過手術更換新的中耳導管。

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慧子醫生解釋:「耳管感染是中耳炎患者置入中耳導管後常見的後遺症,目前仍欠缺有效的解決方法。為了抑制菌膜生長,病人需要長期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滴耳藥水,但有機會衍生細菌耐藥性,令療效愈來愈差。此外,被菌膜堵塞的導管需要通過手術頻繁更換,令病人的醫療負擔及痛楚增加。」

螺旋微機械人具有機械和化學去除菌膜的能力

 

有見及此,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與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的專家共同研究,開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以助清理菌膜,並降治療程序的複雜性。系統結合螺旋形微型機械人、耳道內窺鏡、機械臂輔助磁控單元及導管技術。醫生首先利用內窺鏡配合導管將螺旋形微型機械人置入中耳導管,再操控機械臂輔助的磁控單元,以磁力驅動微型機械人在管道內快速旋轉移動,藉此刮除耳道導管內的菌膜和殺死當中的細菌。

 

Prof Zhang

張立教授表示菌膜感染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團隊將研究把新技術應用在其他置於體內、有可能產生菌膜感染的醫療儀器。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張立教授表示:「我觀察到大腸桿菌鞭毛會以螺旋形高速移動,此啟發了我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後時期開始建構螺旋形微型機械人,並研究如何通過磁場來精準控制它們的運動,以應用在生物醫學領域。我們透過與醫學院臨床及研究團隊溝通,了解到應付中耳導管感染面對的臨床挑戰,於是開發出具殺菌能力的螺旋形微型機械人。此微型機械人具有機械和化學去除菌膜的能力,能夠以『無痛、無損』的方式進行治療。」

Dr Jason Chan

陳英權醫生表示團隊早前在人體標本上進行試驗,利用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成功刮除耳道導管上的菌膜,效果理想,期望五年內能推動至臨床應用。

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陳英權醫生表示:「我們早前在人體標本上進行試驗,利用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成功刮除耳道導管上的菌膜,效果理想。這套嶄新的技術將可以簡化現有的治療程序,減輕病人需要重復更換導管的生理和心理負擔。現階段我們需要進行更多安全及穩定性的驗證,以確立臨床應用的可能性。」

Prof Joseph Sung

沈祖堯教授(影片內)表示是次研究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將機械和化學研究技術結合。

參與是次合作研究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院長及中大榮休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表示:「菌膜感染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但過去數十年仍未有已證實能有效清除菌膜細菌的藥物面世。是次研究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將機械和化學研究技術結合。新技術不但將有助清除中耳炎耳管菌膜,更具潛力廣泛應用於其他置於體內、有可能產生菌膜感染的醫療儀器。」

此項研究獲研究資助局、創新科技署、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中大天石機器人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機器人與智慧系統聯合實驗室,以及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支持開展。

更多新聞稿

中大研發新型納米機械人增強溶栓效果助減中風患者腦損傷

中大研發新型納米機械人增強溶栓效果助減中風患者腦損傷

研究
中大港大成功開發磁力共振圖像導航手術機械人系統 經口腔準確利用激光消融頭頸癌腫瘤

中大港大成功開發磁力共振圖像導航手術機械人系統 經口腔準確利用激光消融頭頸癌腫瘤

研究
中大成功研發可在體內快速傳輸的「生物合成軟體微型機械人」 突破現有儀器限制 深入狹窄腔道治療消化道疾病

中大成功研發可在體內快速傳輸的「生物合成軟體微型機械人」 突破現有儀器限制 深入狹窄腔道治療消化道疾病

研究
中大完成全球首個多專科單孔微創機械人手術臨床研究 證新技術有效深入以往難達位置進行精準治療

中大完成全球首個多專科單孔微創機械人手術臨床研究 證新技術有效深入以往難達位置進行精準治療

外科創新技術
中大為亞洲先驅引入「刺激舌下神經植入術」治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中大為亞洲先驅引入「刺激舌下神經植入術」治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研究
中大成功研發介入導管整合微型機械人集群平台 嶄新無創的動脈瘤栓塞治療方法

中大成功研發介入導管整合微型機械人集群平台 嶄新無創的動脈瘤栓塞治療方法

研究
中大研究團隊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統自動分析新冠肺炎CT影像

中大研究團隊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統自動分析新冠肺炎CT影像

研究
中大與世界頂尖學府加強跨學科醫療機械人研究合作 重塑醫學診斷和治療的未來發展

中大與世界頂尖學府加強跨學科醫療機械人研究合作 重塑醫學診斷和治療的未來發展

國際合作
港韓瑞三地學者聯手研頂尖醫學科技 創新納米技術治療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

港韓瑞三地學者聯手研頂尖醫學科技 創新納米技術治療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

國際合作
香港中文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結盟 共同研發創新醫學科技治腸胃病

香港中文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結盟 共同研發創新醫學科技治腸胃病

國際合作
中大研究發現本地每5名口咽癌患者1人感染HPV病毒 推公眾篩查以了解口腔感染HPV情況

中大研究發現本地每5名口咽癌患者1人感染HPV病毒 推公眾篩查以了解口腔感染HPV情況

研究
中大研發教材提升自閉症學生社交能力將推廣至全港學校使用

中大研發教材提升自閉症學生社交能力將推廣至全港學校使用

健康推廣計劃
中大研究揭示輕度聽障對兒童學習及言語的影響 現招募聽障學童參與研究計劃以探討復康介入成效

中大研究揭示輕度聽障對兒童學習及言語的影響 現招募聽障學童參與研究計劃以探討復康介入成效

研究
中大調查發現助聽器有助提升聽障人士的生活質素

中大調查發現助聽器有助提升聽障人士的生活質素

研究
中大與尚普研發全球首項結合聽力測試及聲音改善的技術 「聽優」榮獲華爾街日報「亞洲創新獎」銅獎及最受觀眾歡迎獎

中大與尚普研發全球首項結合聽力測試及聲音改善的技術 「聽優」榮獲華爾街日報「亞洲創新獎」銅獎及最受觀眾歡迎獎

獎項及榮譽

我們的專家

醫學院的許多專家都可以接受媒體採訪。
點擊此處查看專家名單或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