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develops-a-3d-printable-bioactive-material-and-other-technologies-to-treat-large-to-massive-tendon-injuries
https://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develops-a-3d-printable-bioactive-material-and-other-technologies-to-treat-large-to-massive-tendon-injuries

中大成功研發可3D打印的生物活性材料及其他肌腱相關技術 有望應用於修復大範圍肌腱撕裂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兼中大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成員柯岱飛教授領導的團隊,成功研發一種可3D打印的生物活性材料,有望可用於修復大範圍的肩袖撕裂(又名肩膀旋轉肌腱撕裂)。這種新研發的材料為肩膀提供足夠支撐以維持正常活動,並因含有如生長因子的生物活性分子而能夠促進組織再生。此材料的3D打印特性除了製作簡單快捷及符合經濟效益外,也可因應病人肩膀的結構和創傷情況度身設計治療材料。這項發明極有潛力能成為修復大範圍肩袖受傷的嶄新治療選擇,詳細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上發表,研究文章的第一作者為柯教授團隊的名譽副研究員張旭博士。

 

肩袖撕裂發生率預計會隨人口老化問題加劇需開發更多有效治療
 

因創傷及身體退化而引致的肌腱撕裂十分普遍,當中肩袖撕裂的發生率約為20%1。肩袖撕裂的治療按嚴重程度而定,大範圍的撕裂一般需要透過手術修補。肩袖撕裂與退化息息相關,在急速老化的社會,肩袖撕裂的發生率預計將大幅上升。

 

肩袖撕裂問題影響廣泛,包括運動員、勞動階層及長者等,為個人及整個社會帶來沉重負擔。以經濟負擔為例,患者需面對醫療開支、無法上班另衍生殘疾補償等問題;學生也有機會因受傷而無法上學或參與運動。長期或短期的殘疾更會嚴重影響生活質素。這些都反映社會需要更多有效治療肩袖撕裂的方法。

 

新研發的材料能模仿天然肌腱並促進肌腱再生至少一厘米

 

有見及此,柯教授領導的團隊根據諾貝爾獎得獎項目「點擊化學」概念(即是一種生產率高、不良副產物含量低的化學反應),製造了一種仿肌腱生物材料。它擁有可模仿天然肌腱的極強大力學性能,即使被反覆拉伸至少10,000次也無缺損。研究團隊更證實了這種材料能令受傷實驗小兔的肩袖情況修復至正常水平,甚至能成功輸送生物活性因子,以促進至少一厘米的肌腱再生。此外,這種生物活性材料可經3D打印的特性,令其製造過程簡單快捷,更可按病人肩膊結構、撕裂範圍和形狀製作個人化的材料。

 

柯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工作開發了一種容易製造、力學性能優越、且有促進再生作用的肌腱生物材料。這種材料能夠解決肩袖損傷中的力學和生物缺陷,同時避免了複雜繁瑣的生產過程。我們將繼續進行研究,以證明這種新開發材料在臨床上有效修復大範圍肩袖損傷、以至其他軟組織損傷方面的龐大潛力。」

 

柯教授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克服修復肩袖損傷時出現的挑戰,他們的研究成果包括採用創新的設計方法加強骨骼和肌腱修復(今年3月已於Acta Biomaterialia發表,第一作者為柯教授團隊的博士生王晨陽先生),並開發了有利於肌腱修復的生物因子混合劑(去年3月已於Biomaterials Advances發表,第一作者為柯教授團隊的名譽博士後研究柯博士)。這些技術已在美國、歐洲和內地申請相關專利。

 

1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a rotator cuff tear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540777/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兼中大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成員柯岱飛教授(左二)及其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博士生王晨陽先生(左一)、名譽副研究員張旭博士(右二),以及名譽博士後研究員李柯博士(右一)。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兼中大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成員柯岱飛教授(左二)及其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博士生王晨陽先生(左一)、名譽副研究員張旭博士(右二),以及名譽博士後研究員李柯博士(右一)。

圖解如何在實驗中將釋放生長因子 (GFs) 的 3D 打印生物活性材料應用於修復肩袖撕裂。

 

更多新聞稿

中大城大神經科學專家證實動物擁有數感  解決科學界多年爭論

中大城大神經科學專家證實動物擁有數感 解決科學界多年爭論

研究
中大醫學院與美國貝勒醫學院合作研究 首次發現DHX9基因突變導致神經發育障礙

中大醫學院與美國貝勒醫學院合作研究 首次發現DHX9基因突變導致神經發育障礙

研究
中大破解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 揭示曱甴新型致敏原 有助開發精準免疫治療

中大破解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 揭示曱甴新型致敏原 有助開發精準免疫治療

研究
中大發現促進關聯記憶形成的神經結構 有助更深入了解腦部疾病如何損害記憶

中大發現促進關聯記憶形成的神經結構 有助更深入了解腦部疾病如何損害記憶

研究
中大研究揭開蟎蟲進化史 有助加強預防、診斷和治療常見的蟎過敏

中大研究揭開蟎蟲進化史 有助加強預防、診斷和治療常見的蟎過敏

研究
中大聯同港大及倫敦大學學院破解基因突變引致先天性巨結腸症機制 為開發嶄新治療方案提供線索

中大聯同港大及倫敦大學學院破解基因突變引致先天性巨結腸症機制 為開發嶄新治療方案提供線索

研究
中大發現新方法將肝腫瘤由「冷」轉「熱」 激活免疫T細胞滅癌 助發展更有效的新免疫療法

中大發現新方法將肝腫瘤由「冷」轉「熱」 激活免疫T細胞滅癌 助發展更有效的新免疫療法

研究
中大聯同理大及西悉尼大學研究發現人體神經系統產生更高效能跑步方法的機制

中大聯同理大及西悉尼大學研究發現人體神經系統產生更高效能跑步方法的機制

研究
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B細胞及基因GPR18可預測多種癌症的存活期

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B細胞及基因GPR18可預測多種癌症的存活期

研究
中大發現糖尿病或為感染新冠肺炎高危因素 研究有助了解病毒致病潛在機制

中大發現糖尿病或為感染新冠肺炎高危因素 研究有助了解病毒致病潛在機制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引起壓力行為反應的大腦訊息傳遞路徑 為探究腦部疾病引致的異常重複行為提供基礎

中大研究發現引起壓力行為反應的大腦訊息傳遞路徑 為探究腦部疾病引致的異常重複行為提供基礎

研究
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一種新型生物標記 可在頭頸癌患者中預測長一倍的存活期

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一種新型生物標記 可在頭頸癌患者中預測長一倍的存活期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認知靈活性」調節機制 多巴胺失調可致靈活性受損

中大研究發現「認知靈活性」調節機制 多巴胺失調可致靈活性受損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維持體內鐵質水平之關鍵物質 如缺乏可致過量鐵質積聚 損害主要器官

中大研究發現維持體內鐵質水平之關鍵物質 如缺乏可致過量鐵質積聚 損害主要器官

研究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力爭成世界領先生物醫學中心 培育頂尖生物醫學專才 開拓高端「轉化醫學」研究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力爭成世界領先生物醫學中心 培育頂尖生物醫學專才 開拓高端「轉化醫學」研究

里程碑
中大港大合作開展復發性卵巢癌藥物基因組學研究 免費為百名本地病人提供分析

中大港大合作開展復發性卵巢癌藥物基因組學研究 免費為百名本地病人提供分析

研究
中大「蔡永業腦神經科學中心」破解大腦學習動作技能原理

中大「蔡永業腦神經科學中心」破解大腦學習動作技能原理

研究
中大成功揭示腫瘤免疫逃脱新機制 開拓「免疫療法」新方向

中大成功揭示腫瘤免疫逃脱新機制 開拓「免疫療法」新方向

研究
中大公布「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新發現 揭示心血管疾病治療新方向

中大公布「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新發現 揭示心血管疾病治療新方向

研究
中大推全球首項運用「單細胞基因技術」檢測卵子質素研究 破解卵子老化及女性不育之謎

中大推全球首項運用「單細胞基因技術」檢測卵子質素研究 破解卵子老化及女性不育之謎

研究
中大港大率先應用3D打印技術於複雜心臟手術

中大港大率先應用3D打印技術於複雜心臟手術

研究
中大聯同國際專家發現引致腦退化基因 為治療及預防「阿茲海默氏症」帶來新方向

中大聯同國際專家發現引致腦退化基因 為治療及預防「阿茲海默氏症」帶來新方向

研究
中大領導團隊全球率先破解粉塵蟎基因組 為吸入性過敏疾病提供診斷及治療新方向

中大領導團隊全球率先破解粉塵蟎基因組 為吸入性過敏疾病提供診斷及治療新方向

研究
中大與美國專家攜手合作進行臨床遺傳學培訓 設立本港首個一站式遺傳病門診服務

中大與美國專家攜手合作進行臨床遺傳學培訓 設立本港首個一站式遺傳病門診服務

國際合作
中大羅桂祥綜合生物醫學大樓今天正式開幕

中大羅桂祥綜合生物醫學大樓今天正式開幕

里程碑

我們的專家

醫學院的許多專家都可以接受媒體採訪。
點擊此處查看專家名單或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