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與博愛醫院合作臨床研究證「腹針治療」有效治頸痛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中醫學院與博愛醫院中醫服務攜手進行一項臨床研究,利用科學方法了解「腹針」治療頸痛的成效。研究團隊合共對154名頸痛患者進行研究,部分人接受腹針治療,其他接受安慰治療。他們各經過兩週共6次的治療後接受評估,初步結果顯示,接受腹針治療患者的頸痛情況和活動功能明顯改善,而且療效在治療後12週仍持續,顯示腹針治療能有效及持久改善頸痛,助患者提升生活質素。研究結果已在國際科學期刊《PLOS ONE》發表。
「腹針」治療幾近無痛且安全性高
頸痛是常見的健康問題,主因是工作姿勢不良、血液循環欠佳或缺乏運動等,導致肌肉長期繃緊和疼痛。此外,椎間盤突出、骨關節炎和急性損傷(例如車禍或運動創傷)等都會引致頸痛。近年智能手機普及,因長期低頭玩手機引致頸痛的「低頭族」求診個案亦見增加。
腹針是近二十多年應用於臨床的一種新針灸療法,通過針刺腹部穴位較淺層面,來調節臟腑功能,治療各種病症。「腹針」與「傳統體針」在治療頸痛上各有特色,可根據病人情況,由醫師選擇使用。「腹針」在腹部取穴,避免使用頸部穴位,降低治療風險;「腹針」的疼痛感較少,適合怕痛的病人。
博愛醫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沙田)中醫服務主任郭元琦教授表示:「頸痛是一種常見且具有挑戰性的健康問題,治療方法種類繁多。『腹針』是通過針刺腹部特定穴位來調節臟腑功能和局部經絡,優點是幾近無痛及安全性高,大部分人都適合接受腹針治療,唯孕婦、凝血病障礙患者、腹部皮膚破損、腹部出現過敏發炎、腹痛患者等,未必適合接受腹針治療。」
臨床研究提供科學數據證「腹針」成效
為了確切探討腹針治療頸痛的臨床療效,中大醫學院中醫學院與博愛醫院中醫服務團隊合作進行一項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以確定其臨床價值及為其臨床應用提供客觀依據。
研究團隊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3月期間,合共對154名、年齡介乎20至62歲的頸痛患者進行研究。當中一半患者接受真正的腹針治療(治療針組),其餘則接受安慰治療(對照組)。兩組受試者均接受兩週、每週3次、每次約30分鐘的治療,所有治療均於博愛醫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教研中心(沙田)進行。治療針組均以同一組穴位作治療,取穴「中脘」、「商曲」、「滑肉門」及「關元」。
研究利用Northwick Park頸痛量表(NPQ)問卷、頸痛視覺模擬量表(VAS)和生活質量問卷(SF-36v2)三個評估工具,以了解患者在治療前後的頸痛改善情況。兩組患者均需在治療前、完成最後一次療程當日和療程結束後4週接受評估。而「治療針組」於治療後12週再進行評估,以了解腹針是否具持續療效。
治療針組 | 對照組 | |||
治療前 | 治療後 | 治療前 | 治療後 | |
Northwick Park頸痛量表(NPQ) [評估頸痛情況及活動功能] | 41.30 | 29.65 (相差11.65) | 40.95 | 35.05 (相差5.9) |
頸痛視覺模擬量表(VAS) [評估疼痛程度] | 6.42 | 3.84 (相差2.58) | 6.07 | 5.28 (相差0.79) |
評估結果顯示,「治療針組」的NPQ及VAS評分改善程度均較「對照組」明顯,數據亦顯示「治療針組」的頸痛情況於治療後12週仍有持續改善。綜合8項生理及心理指標作評估的生活質量問卷SF-36v2亦顯示,「治療針組」患者的生活質素得以提升。此外,研究共進行924次腹針治療,並沒有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中大醫學院中醫學院署理院長及副教授林志秀教授總結:「本研究透過對比腹針及安慰治療,證實前者能有效及明顯改善頸痛,助患者舒緩痛楚及提升生活質量。我們很高興可以與博愛醫院中醫服務團隊合作,以大學的科研基礎配合診所的臨床經驗,開展此項臨床隨機對照研究。我們未來將計劃進行更多此類結合大學及本地醫療機構的臨床研究,為中醫治療提供更多客觀的科學數據及分析,藉以促進中醫藥的科學化和標準化,拓展中醫業的發展空間及認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