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

 

俠醫仁心 (二十七):內鏡探秘 靈蛇獻瑞

 

農曆新年期間出席聚會時,跟年紀相若的「50前後」親戚朋友聊天,話題離不開醫學和健康。也許因為我是腸胃內鏡專家,經常會被問到「什麼年紀才應開始做腸胃鏡檢查」和「你作為消化道外科醫生,你自己有否接受內鏡檢查」?

 

香港衛生署自2018年開始積極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建議50歲或以上市民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如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則應接受大腸鏡檢查。這政策是針對香港常見的大腸癌;而透過內鏡檢測出的癌症還有胃癌和食道癌。

 

相比中晚期,早期黏膜層腸胃癌能利用內鏡完整切除及根治,保留患病器官和功能之餘,亦毋須接受化療或電療!但是要診斷出早期腸胃癌並不容易,取決在醫生的培訓和經驗、小心謹慎的操作態度,以及創新的內鏡光學技術,利用內鏡診斷出不明顯的早期腸胃癌。

 

在日本和韓國,超過六成確診的胃癌屬於早期。但在日、韓以外沒有胃癌篩查的地方,只有少於百分之十的胃癌是早期診斷,但是這些地方每天都有大量病人接受胃鏡檢查。我在10多年前就思考是否有些地方因醫生缺乏經驗而漏診?須知早期腸胃癌本身沒有特別病徵,要在內鏡下診斷這些微小早期變化是十分困難的。

 

在2014年,我和日本教授佐野寧領導成立首個亞太地區創新內鏡顯像和治療學會,目標是提升亞洲不同國家及地區內鏡醫生在早期腸胃癌的診斷能力。過去10多年,我們和50多名來自亞洲不同地區的專家走訪了130多個地方,為超過16,000名內鏡醫生提供早期腸胃癌內鏡診斷的培訓。過去10年的努力漸見成效,早期腸胃癌的診斷比率在亞洲正在提升!

 

佐野寧是率先發明和應用「窄頻顯像內視鏡」的世界權威。窄頻顯像內視鏡的原理是把光譜收窄至3個波段,令黏膜層組織的變化更明顯,幫助醫生分辨早期癌症黏膜層的病變。佐野教授的曾祖父於1888年在神户建立佐野病院,百年後該病院最出名的專科正是腸胃內鏡!

 

我早在踏入50歲前已接受腸胃鏡檢查,但由於差不多所有香港的內鏡同行我都認識,為免尷尬,我選擇了到佐野病院接受腸胃鏡檢查。麻醉過後一開眼,老朋友便告知我的腸胃十分健康。檢查後與佐野教授一同享用神户牛柳晚餐時,感覺格外美味!晚餐時他還告訴我,孫中山在日本期間曾經是他曾祖父的病人,曾為他醫治乙型肝炎。而日本唯一的孫文紀念館就在病院附近,翌日我參觀孫文紀念館時,便看到孫中山的墨寶真迹:「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今年是蛇年,間接令我想起「內鏡」在醫院同事間的外號正是「蛇」。在此祝願醫護應變自如,內鏡靈活似蛇,患者早日康復,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