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

 

俠醫仁心 (二十二):鋼線上的平衡

 

現代社會把出生世代分類標籤,我是屬於baby boomers後的X世代(Gen X),而我的子女屬於Z世代(Gen Z)。Z世代泛指1995至2009年出生的年輕人!

 

不同世代在成長環境、經濟條件和價值觀都有明顯分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在二次大戰後復蘇,生活和經濟還在困境中掙扎。到七八十年代經濟才開始起飛,香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靠着的是一代又一代擁有「獅子山精神」的香港人努力奮鬥!當年香港人日復日艱辛工作,大都是為了維持一家生計,能夠爭取到「半斤八両」已很滿足,基本上談不上什麼享受生活。過去數十年的努力成果,令香港現在有條件朝着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邁進!

 

父母努力工作的目標都是為了下一代有着更美好的生活。相比上世紀,香港人的生活質素已大大提升,年輕一代亦因而有空間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父母理應為子女得到更佳的生活環境而感到欣慰,但我發現大部分有孩子在社會工作的父母輩卻不大認同work life balance,甚至反對年輕人提出這種個人主義的生活態度。作為院長、外科醫生和父親的我,工作尤其繁忙,難以明白怎樣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上一代艱辛工作,往往沒有時間思考和享受生活,work life balance則是Z世代年輕人追求的新生活模式,這種「代溝」確實存在於不同世代,在理想和現實價值之間的掙扎,亦會引起長輩們的誤會,以為這是減少工作的藉口!

 

為人父親的我,取向是父母和Z世代子女溝通時先不要立即否定他們的想法,可以先打開討論空間的同時分享我們的人生經驗。事實上這概念源於克拉克(Sue Campbell Clark)在2000年提出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論,將工作和生活平衡定義為,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找到產生最少衝突的立論,讓雙方同時完美運作。Work life balance在人生不同階段有着不同重點,如二三十歲是人生起步,責任相對小而擁有較多自我空間和時間;三四十歲則有着照顧家庭和小孩的負擔;到五六十歲時不止發現身體健康開始發生變化,腰痠背痛之餘,年邁的父母更需要我們多加照顧及陪伴!

 

世界衛生組織將「過勞」(burnout)定義為一種與持續工作壓力有關的慢性綜合徵。研究發現未能在工作和生活找到平衡點的人,過勞發生機率比平常人高出40%!資訊科技發達令人離不開工作,通脹令支出增加都是都市人工作過勞的原因。在日本甚至出現日語「過勞死」來形容因疲勞過度成疾而死,原因可能是由壓力引起的心臟病,或長期疲倦所導致的中風致死。

 

《論語》中孔子說:「過猶不及」。凡事過分用力或做得不夠皆不妥當。要達至平衡,必須智慧和歷練。當我過着極度忙碌生活的同時,亦希望能珍惜和家人共處的時間,「優質時間」(quality time)比「實際時間」更重要!

 

人生好比鋼線上的表演者,觀眾看到他平衡地走在鋼線上,只有他自己才感受到隨時下墮的壓力,以及為需要達至平衡而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