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https://med.cuhk.edu.hk/about-us/overview/publication/hear-from-our-frontline-staff/prof-paul-chan
https://med.cuhk.edu.hk/about-us/overview/publication/hear-from-our-frontline-staff/prof-paul-chan
Prof. Paul Chan

新冠病毒檢測主要靠檢測痰沫及深喉唾液樣本,但兒童及嬰幼兒的樣本較難取得,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03 研究院醫學博士)與他的團隊自3 月底開始,為外地返港的小童及嬰兒檢驗糞便,找到兩宗幼童隱形個案,成功堵截了兩次社區傳播的危機。

新冠病毒的基因排序與沙士相似,但臨床上分別卻很大,陳基湘指出,「首先沙士感染後即出現病徵,只有少於1% 為隱性感染,所以病人很快已被送院診治,而且肺部及血液中均含有大量病毒,基本上不難檢驗出來。但新冠病毒卻恰恰相反,不少患者沒有病徵,病毒在血液停留的時間很短,而且傳染性高,故此一定要找出有效的檢驗方法,將無病癥患者篩查出來。」

率先確定糞便可含新冠病毒
陳基湘與團隊分析過14名確診者逾300個樣本,包括痰涎、鼻咽液、深喉唾液、血液、尿液及糞便,發現痰涎樣本病毒含量最高,每毫升有300至400萬個病毒,其次是深喉唾液及糞便,病毒數量卻已跌至幾千至幾萬個,但需要留意的是,研究發現超過20%患者即使呼吸道樣本不再發現病毒,其糞便樣本仍帶有病毒,團隊率先確定糞便檢測可成為新冠病毒篩查工具。陳基湘表示,「呼吸道傳播的風險最高,但病毒於消化道存在的情況亦不容忽視。本身有咳嗽症狀的懷疑個案,最理想是自行採集痰涎樣本作檢測。但對於沒有咳嗽症狀的個案,除了深喉唾液,糞便亦是另一種能夠於社區採用的早期偵測工具。如果同時化驗深喉唾液及糞便,理論上可提升檢驗的準確度。」因此中大醫學院於3月17日宣布,為100名將入住檢疫中心的密切接觸者進行糞便及深喉唾液樣本化驗,不過陳基湘指出,中大醫學院始終是學術研究機構而非化驗所,難以為所有懷疑患者提供這兩項化驗。

平均一至三日有結果
隨着愈來愈多港人由外地回港,引發第二波疫情,於機場把關盡早堵截帶病毒者,防止在本地社區擴散尤其重要。小朋友一般交由家長收集年幼子女的深喉唾液樣本,假如採集樣本的方法不正確,會令檢測結果出現誤差,陳基湘指出,「我們的團隊發現小童糞便的病毒水平,相當於成人痰樣本,而且病毒停留在小童糞便的時間也較長,故以糞便檢測尋找小童及嬰兒確診個案較可取。」衞生署自3月29日起規定,所有由外地乘飛機返港的無病癥小童及嬰兒,家長會在機場獲派由中大醫學院提供的樣本瓶,內有使用及收集指引,家長自行收集子女的糞便樣本後交回,平均約一至三日有結果,「被截獲的兩名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嬰幼兒,包括一名14個月大曾到英國的女嬰。」

化驗三千港人樣本 助制訂防疫措施
下一步陳基湘將招募3000名無呼吸道病徵的港人,透過檢測判斷他們在過去數星期是否曾感染病毒,從而推算本地新冠肺炎隱性患者比率,協助政府制定相關防疫措施,陳基湘認為要有長期作戰的心態,「以目前情況來看,一定不會像沙士般,疫情於半年完結,如果半年或一年內成功研發疫苗,情況可能較理想,否則可能要花兩、三年時間,疫情才會穩定下來。」

 

Prof. Paul Chan
► 陳基湘教授與他的團隊自3月底開始,為外地返港的小童及嬰兒檢驗糞便。

 

陳基湘教授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

文章節錄自:
《中大校友季刊 》
第一百零二期 (2020年6月)